近日,威馬第四款量產車型威馬M7正式發(fā)布,在發(fā)布會結束后我們也有幸訪到了威馬汽車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兼CEO沈暉以及威馬汽車副總裁Thomas,以下為訪內容:
記者:之前威馬主要在做SUV,現在也推出了M7。您怎么看新造車紛紛進入轎車市場的現象?
Thomas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如果我們把時間推回10年前的時候,那個時候主流其實就是轎車,SUV才是比較小眾的。但是在CRV,包括途觀一個一個上市之后,SUV突然就起來了。剛好現在到智能電動車的時代后,SUV反而變得無聊了?,F在年輕人更喜歡轎車這種個性的產品。
在SUV市場,我們一開始是希望把產品提供給年輕家庭,所以很關注空間、外出旅游的部分?,F在我們認為這個已經布局完成了,所以現階段的考慮的是,要怎么為對智能電動車特別有興趣的用戶,提供他們所期待的、是個性化的產品。這是我們推出轎車非常重要的想法。
記者:威馬的轎車產品和小鵬P7有哪些不同?
Thomas雖然我們推出的轎車產品也是針對年輕用戶,但也同時兼顧了家庭出行的需求。希望在這個車上有更多的乘客,不是只有駕駛者一個人在開這個車。為此,我們也在空間上做很多的工作。所以,“Vitalligent” 整車設計哲學(即“Vital生命活力”+“Intelligent智慧交互”的融合)也涵蓋到后排體驗,也在副駕駛位做了很多的工作。小鵬P7是一個非常好的個人車,威馬M7是一個非常好的移動空間。
記者:M7用內飾雙色,顏值還是蠻高的。背后的一些想法、考量能不能分享一下?
Thomas當時是沈總提議要做這個不對稱設計的。當我們真的去嘗試的時候,我們這個雙色經歷了非常多的用戶調研,充分吸收了很多用戶的意見,最后得出了這樣設計的決定。當然后來,我們發(fā)現這個設計的確很吸睛。本來我們在做轎車的時候,也是想相對保守一點。但考慮到既然我們面對的是個性化的市場,又要去滿足對智能電動車很挑剔的用戶,就應該有新意。所以,我們希望用一個不對稱的內飾顏色,來吸引更多年輕用戶關注。
設計W6的時候我們加入了棕色內飾,那個是一個比較跳的內飾,但是在實際銷售中我們將近有3成的用戶選擇了這個棕色內飾。如果這種比較不常規(guī)的色彩放在別克、大眾上,可能5%的消費者都不會出現,但是在W6的用戶群里如此選擇的人已經占到了接近3成。這代表用戶對電動智能車的要求跟傳統(tǒng)車用戶的要求是完全不一樣的。
記者:這也會帶來一些設計的難度,比如說配色。
Thomas對設計來講是有很大的挑戰(zhàn)。在布料、顏色的選擇上,我們做了很多次的嘗試,好在最終的結果我們還是相當滿意的。但是,平常心講,我們自己心里很清楚,只會有特定的少數人群會對這個東西特別有興趣。也有一些人覺得很好看,但是不一定買。但我們在這個時代,也必須要做出很多大膽的嘗試。
記者:大家都在給智能汽車下定義,定義元素包括智能化,感知系統(tǒng)的一些攝像頭,包括我們接下來智能座艙、域控制系統(tǒng)。今天我們講了幾個關于智能的定義,我想再問一下——威馬是怎么定義智能汽車的?
沈總:就像我們今天講的,我們內部也一直在看,比如說算力,我們用了很好的硬件、激光雷達,到我們域控制器。當我們退回原點來看,這些東西在以后都會是基礎的,到時候我們也不會再用硬件來區(qū)別智能跟不智能。所以,我們現在更關注的是當我把硬件的程度都預留,或者拉到很高的程度之后,我們以后能提供什么樣的產品。
這個東西聽起來有點玄。從我剛才泊車的例子來看,以前我們習慣講,比如“我有一個泊車的360度環(huán)視攝像頭”。這樣說的時候,我們提到的都是單一的配置、功能。我今天給你一個360°攝像頭。你360攝像頭什么時候用,停車的時候用。你在其他的場景不會用到。
但是,我們認為到了智能之后,應該思考的是怎么把所有的硬件堆起來之后,結合起來解決用戶的使用場景的困難。我們認為接下來智能電動車發(fā)揮的空間應該是當用戶有新的問題,我能夠解決新的問題。如果你的產品不會進化,不會改變,哪怕硬件堆得很滿,我們也不一定認為它是智能的,因為它不會成長。這是我們現在自己對智能的理解。
記者:今天講了中央集成,這個集成到什么程度了?
Thomas簡單來說,我們現在是3個域的預控制器,已經徹底擺脫傳統(tǒng)車ECU的分布式架構。我們基本上把所有硬件都集中在一個域里面。
記者::原來電池就會占到一款車三分之一的成本。今天威馬M7還用很多頂端硬件設備,包括激光雷達、高精定位模塊、四個芯片。這大約會占到M7整車成本的多少?
沈總:確實,電池的比例是越來越下降的。我們這款車的定位比原來的可能又上去了,但成本也沒有像大家想象中這么高。我覺得大概物料成本,加起來也在合理空間大概也就是20%、30%了不起了。
記者:剛剛聽到是M7是一款定位比較高端的產品。我理解競品是像蔚來ET7、小鵬P7這樣的產品。但實際上他們的價格都在30萬元以上,威馬一直強調自己是智能汽車的普惠者,之前的價格區(qū)間也是在15—25萬元。M7要如何平衡這種高端和成本的、產品能力和價格的平衡?
沈總:我們的定位肯定是“科技普惠”。因為,我們認為智能汽車將來會成為主流。品牌想要做大一定要定位在主流市場,就像智能手機一樣,其實早期的時候蘋果都是很貴的。智能電動車10萬以內的很多,動力也是電池的,有一些可能聯網,但聯網和智能又是兩碼事。狹義上來講,“主流市場”是指15-25萬,廣義一點10-30萬都算主流。
從威馬的角度出發(fā),我們認為定位不要管人家是多少,我們要聚焦主流市場。我們關注的是:最重要的用戶認不認可我們的價格,多少人愿意使用威馬的產品。所以,我們從來不跟其他的品牌比數字。因為,原來我們在做汽油車的時候,一個月沒有兩三萬都不好意思跟他說。
現在電動車品牌,有可能有兩家使上吃奶的力氣就過1萬輛。在目前階段,大家可以拿我們跟理想那樣的市值比較下。從產品以及用戶的角度上來說其實沒有什么好比的,電動車品牌都是處于馬拉松長跑的頭一公里。
我們要的成功,在用戶屬性上一定是要對標小鵬的用戶,一定不是用戶上、產品上對比蔚來的。在市場方面的目標,一定是瞄準通用汽車、大眾、豐田的用戶。我們希望把豐田、通用、大眾的燃油車用戶轉化成我們威馬的智能電動車用戶,不然大家在數量這么低的情況下去競爭也沒有意義。
記者:汽車行業(yè)內卷很厲害,大家在講述自家產品的時候,都會提到算力、架構什么的。我們剛才也聽到一個從軟件到硬件的冗余。發(fā)布會上所提到的“認知+意識的冗余”也是一個新的概念,您能不能再詳細解釋一下威馬對這塊的思考和考量?
沈總:很多人覺得無人駕駛本身就是像特斯拉這種功能很花哨的車,但真正的無人駕駛、自動駕駛的是L4,L2和L3并不算。而我們是全世界第一個把高等級自動駕駛安全責任都歸我們的車企。為什么我們第一個說,人家沒有做L4,沒有辦法做L4,但其實做L2、L3是不必要的。為什么這么講?比如說L3,講得非常清楚:很多時候,汽車在自動駕駛的時候有可能會出問題,這種情況下人必須接管。這句話的另一層意思也就是說——出任何肯定是人自己的問題。在比較模糊的情況肯定是司機的問題,除非是很明顯的“剎車剎不住”等情況,那肯定是車廠的問題。
但從我們的角度,我們的W6雖然只是在無人駕駛上行進了一小步,但是確實是L4,因為沒有人在。所以,我們敢在已經交付的產品跟大家說,出了問題都是我們的,不要去怪攝象頭、感應器的。也不要是說算法,因為是大家一起買的,我們敢很清楚地講這是我們的問題。
硬件上我們希望一步就做到L5,我們叫L5硬件的預置。這個非常好理解,前兩年我們買5G手機,雖然當時絕大部分的網絡是沒有5G的,周圍的環(huán)境沒有做到,但是,如果考慮到5G基礎的迅速鋪開,發(fā)展5G手機還是必要的。我們的硬件希望做到高配,但基礎設施等客觀條件沒有達到。但從智能電動車發(fā)展速度的角度來講,我認為大家都可以先冗余,硬件上大家內卷也無所謂了。
但是,對于用戶來講,還是要對智能汽車 有一定了解,不要被一些廠商、品牌刻意引導。到底這個車是ADAS還是無人駕駛、自動駕駛,用戶自己要有一些了解。過去幾個月,友商出了一些會引起大家誤解無人駕駛有問題的。他們問題的根本就是了2個問題——AEB和ACC沒做好,所以產生,所以不是你說是無人駕駛就真的是一個高階智能駕駛,宣傳不當會使用戶誤解它真的是無人駕駛,出了就會說無人駕駛出了問題。這樣子對這個行業(yè)的也一個毀滅性的打擊。我們認真在做產品的,我們的L2體驗很好,安全性很好。我們的具備L4功能的產品到目前也交付了幾千輛了,沒有任何問題,而且我們還在進行迭代,覆蓋越來越的多場景。我們也請用戶要有一些安全的理念,有時候不能完全相信宣傳。
記者:目前市場上很多友商的品牌標簽還是非常鮮明的,但是威馬給外界的印象、標簽不夠清晰,您能不能展開講講威馬在市場的競爭優(yōu)勢?
沈總:我們一直強調“科技普惠”,這個在市場沒有起來之前,不容易突出。就像市場早期的時候,市場結構是?“紡錘型”,兩頭大,中間小。我們做“中間小”的大家感覺好像不怎么有影響力,但其實威馬一直是堅定地走“科技普惠”路線,技術含量很高,但是東西好用不貴。
第二,我們目標用戶群是年輕家庭,所以我們產品比較強調空間。很多新系列的車從外形上看比我們的大,但我們后排的空間,不管是頭部空間和腳部空間,舒適度都是很好的。我們的用戶有可能平時自己開,周末帶帶父母、小孩,對他們來說我們的產品才是真正能滿足所需的。目前,我們的智能化,也是說到做到。我們可以各種技術,我們肯定是質量最好的一家。你們可以查,我們有沒有出過,所謂的無人駕駛沒有做好撞上去的,有沒有出過這種斷軸的問題。我們的這個標簽就是說,我們質量是比較好,科技用上去,要不不用,用上去質量就特別好,不是拿用戶來嘗試的。
所以,隨著主流市場上去之后,我們的標簽會更加明顯,得到更多傳播。就像小米開始造手機的時候,可能大家也不知道小米是什么意思。但現在當年的雜牌機全沒了,大家也認可小米有自己的特色。
記者:三激光雷達這個方案,您剛才也提到用的是第二代MEMS的、可變焦激光雷達,這個應該是一個獨創(chuàng)的技術,想問一下這是和哪個供應商合作的?
沈總:我們很多時候都在測試。因為,我們到最后階段量產的,不一定是某個固定的供應商,最后階段一般是很多家PK的。
記者:威馬在供應鏈這塊的方案和自研方面,是不是比較超前的一個?
沈總:還好,供應商合作方面,我們一般是用共同開發(fā)方式,而不是簡單的他們做好了給我們。在與供應商的合作方面我們已經做了好多年了,測試了很多品牌。我們甚至也試過沒有裝激光雷達的方案,像特斯拉這種純視覺之前也都測過。但是,因為激光雷達整體的價格已經大幅下降了,不像前兩年,可能只能做純視覺方案的,沒有能夠達到車規(guī)級標準、高穩(wěn)定性的成本合適的選擇。我相信2022年有幾個車出來以后,會有更多品牌選擇這個方案。
記者:今天威馬M7亮相了,也說明威馬在SUV和轎車已經有一個完整布局了。接下來威有一些什么樣的產品?
沈總:我們的內部不想用這種傳統(tǒng)的方法去分類,什么轎車,SUV。我們覺得智能電動汽車設計肯定跟汽油車不一樣的。我們現在用戶還是以汽油車的眼光去看一個電車,所以可能會覺得是不是比例不一樣,或者少了一些東西等等。設全場景的L5的車出來了,能交付了,而且是現在用戶不一定喜歡的方向——說得極端一點,可能這款車就會像一塊方塊,因為你沒有駕駛座,沒有發(fā)動機艙,你覺得到時候用戶會怎么看呢?我覺得只要用戶坐得舒服,空間大一點都可以。當然,就像Sam講的,燃油車出來的初期,好像怎么都不會覺得好看,因為馬車長得好看。我們希望可以做成一個純電,純電發(fā)動機艙不需要搞這么長。
為什么有的品牌要溜背溜得這么厲害呢?很多人覺得好看,溜背有一個非常大的短板,后排一定不舒服的,頭頂著。但是,你汽油車美學就是這樣子的。賣得好的跑車往往前面拉得很長,后面溜背也拉得很長,像保時捷。但我就很討厭這個車子,我覺得這個不是智能電動汽車。為什么前面要這么長?電動車又沒有發(fā)動機,它就是一塊電池在平臺上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不想再用這種傳統(tǒng)的方法去給車型分類。我希望外觀是轎車,里面是SUV,給到一個一家出現,可能兩人、四人大家都能很舒服的空間。但是,你不講轎車SUV人家不知道你在干什么。所以我們還是按用戶的認知把車定義成轎車。
但是,轎車有一些特點:第一,前車的比例很短。第二,為了讓“獨角獸”的角覆蓋面更廣,我們對車身線型也做了很多調整;旁邊的兩個角也是要做了調整,才能實現全車330°環(huán)境覆蓋。
大家可能看到,不管是Tesla也好、小鵬P7也好,底盤都會比燃油車的厚,這是電車的特點,因為電池有標準在里面的。你可以去做很多的設計,讓用戶的眼睛暫時沒看出來。但是實際仔細看的話還是會注意到。純電動的轎車,嚴格講都不會像轎車,都是有點跨界的。所以從產品規(guī)劃方面來講,我們的產品矩陣并不是按照傳統(tǒng)的根據“燃油車造型標準”來劃分的。從最深層邏輯來說,我們還是希望未來每款新產品都越來越智能,希望用戶坐里面舒服,可以很舒服的打游戲、看看,唱K,或者睡覺,開個電腦會議都可以。他坐在里面做的時間越來越長了,交互感就能更好地優(yōu)化。
我們接下來的產品規(guī)劃還是每年一款產品,盡量每年迭代一款。
記者:1.特斯拉從今年開始在北美車企已經逐漸把攝像頭之外的傳感器去掉,包括毫米波雷達。但是威馬M7上面有毫米波雷達,威馬以后會不會考慮也用全攝像頭方案? 2.有人說威馬是“新勢力里的傳統(tǒng)車企”,您認為現在是否已經擺脫了這個頭銜? 3.M7預售預計在什么時候?
沈總:我認為在中國復雜的路況環(huán)境里面,只靠攝像頭的純視覺方案有難度。特斯拉的開發(fā)工作更多是在加州的,我覺得最具挑戰(zhàn)性的是中國道路以及印度的道路,純視覺我們認為是很難的。
2009年,我們第一次接觸無人駕駛是跟Mobileye合作的,那時候就討論要實現無人駕駛在硬件上需要哪些感應器,軟件、感知的算法、決策規(guī)劃的算法,到控制的算法等需要怎么做。當時我們已基本認識到,最容易做的就是低速、封閉、不載人。
無人駕駛一開始不會像你講的做到全場景,全場景L5要十年、十五年以上。我們可以從小場景開始做,最簡單的就是低速封閉不載人。美國跟中國看法完全不一樣,我們中國不會把高速公路認為是封閉場景,有些高速公路是挺危險的。但是美國人認為高速公路是一個封閉場景,當時在高速上面做了一個展示。我個人不知道特斯拉怎么的,將來是不是這么做,我認為Musk后面也會變化路線的。如果他在中國自己開過車,或者在新德里自己開兩天車,估計回去馬上改變技術路徑了。
“新勢力里的傳統(tǒng)車企”這個稱呼,我覺得很自豪。我覺得我們是老勢力和新勢力結合得最好的企業(yè)。我們產品做的好,像幾個友商前段時間出的質量問題,我們作為老勢力不會出。AEB、ACC,我這個東西做出來比所有人都扎實。用戶如果又要科技感,又怕出問題,選擇我們的產品最好。如果只要科技感,不怕生命受到威脅的可以買更真正的新勢力。如果你想沒有科技感,車買下來開很多年都不壞,請買<a class="375f58007ec8cc88 hidden" href="s://car.yiche/volkswagen/" title="大眾" data-keyType="MasterBrand" d
理想L7對比小鵬G9
杰森斯坦森是一個男女通吃的男人。
不管你是男孩兒還是女孩兒,都想在有生之年坐上一次那臺奧迪A8的副駕駛。男孩兒希望體驗一回飛躍兩個大樓,極限懸崖勒馬的腎上激素爆炸感。而女孩兒們,更是想近距離欣賞一下這位永遠西裝得體,磁性的嗓音配上純正的倫敦腔,到不行的禿頭***。
不過,就像奧迪e-tron替代A8站在新時代的舞臺中央那樣,男神也終有老去的一天。當他迷人的男低音被尼古丁侵蝕成煙酒嗓,無敵的背闊肌因為膨化食品而變得松弛懈怠,那時的他車技不再,容顏不再,你會對他失去興趣并去尋找新的精神寄托,一如電動車時代的寵兒們將老牌傳統(tǒng)燃油豪華車的光芒逐漸奪去一般,只因TA們代表了未來。
進入2020年,市面上已經有非常多優(yōu)秀的電動車,TA們正在用一種全新的方式詮釋車內智能座艙的科技感和豪華感。相應的,?TA們吸引人們坐上副駕的方式也不再是靠老A8那樣的皮質包裹,而是不遺余力的將副駕乘客融入進整個車內智能座艙的體驗。
車云菌想到了兩款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純電動車:一臺是走增程式路線的理想ONE,TA率先提出了駕駛屏、中控屏、副駕屏和車控屏四屏互聯的智能座艙理念;另一臺是本田的首款純電動車本田E,TA用電子側后視鏡設計,甚至將五塊屏幕賦予車內智能座艙。
那么,TA們二者到底誰對副駕的照顧更到位呢?
理想ONE
理想ONE為副駕駛乘客專門提供了一塊屏幕,并輔以專門的UI交互設計界面。用戶可以使用這塊屏幕聽歌,也可以使用這塊屏幕看**。同時,副駕屏的主界面會推送非常多的功能卡片,包括沒看完的電視劇,或者如“ONE事如意”、“One?Hi-Fi?Collection”等理想獨家推送的音樂歌單。當然,用戶也可以通過上滑的操作將功能卡片設為“不喜歡”,這樣類似的功能卡片系統(tǒng)將不在推送。
點擊左下角的功能鍵,用戶可以選擇進入兩個功能入口,QQ音樂和愛奇藝。愛奇藝現在在眾多類APP的地位自然不用多說,非常多的車企也都選擇了愛奇藝,理想也不例外。值得一提的是,車機版的愛奇藝擁有一個全新的UI設計,用戶也可登錄自己在手機端的VIP賬號,這方面的打通理想ONE做的很周到。
需要注意的是,就功能而言,副駕駛的權限是大于主駕駛的,因為在中控屏并沒有一個功能的入口,而副駕駛則可以將界面投屏到主駕駛。再加之行車過程中不能播放的設計邏輯,可以明顯的感覺到,理想ONE希望傳達的副駕駛來掌握功能主動權的意愿。
但車云菌也發(fā)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如果當副駕駛找到想看的,將座椅調整到一個半躺著的舒服姿勢時,其實TA再想對副駕屏進行控制是不太方便的。而且由于理想ONE不支持行車過程中播放,在智能語音助手的功能上也沒有與愛奇藝更深入的打通,目前也只支持用語音調出愛奇藝的主界面而已。
所以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主駕駛位出馬了。在投屏模式下,駕駛位可以幫助副駕乘客控制界面。想到想哥曾經接受訪時說過的,“我們自己天生就是汽車用戶,坐在后排的是我的孩子,坐在副駕駛的就是我的老婆”這句話,車云菌估計想哥沒少幫嫂子點2倍速播放。
當然除了調侃想哥之外,?車云菌也找到了一些關于理想ONE中控屏和副駕屏之間相互控制設計上的設定邏輯與大家分享:
雖然兩塊屏之間的音樂相同,但音樂搜索記錄并不同步;
副駕屏不能登錄QQ音樂賬號,不能設置音質。中控屏不能登錄愛奇藝賬號,不能設置相關功能;
當副駕駛未識別耳機插入,中控屏和副駕屏對媒體音量的控制同步。當通過中控屏調節(jié)媒體音量時,副駕屏隨之而變,反之亦然;
關于屏幕顯示亮度設置,中控屏權限大于副駕屏,也就是說副駕屏隨中控屏的調節(jié)而變。而且,中控屏可以進行關閉副駕屏的操作;
中控屏和副駕屏不能同時播放兩首不同的音樂,當中控屏播放時,副駕屏音樂自動暫停,反之亦反。另外,當用戶通過語音助手控制音樂時也是“誰在播就暫停誰,繼續(xù)播放也是同一首”。
我們不難發(fā)現,理想ONE并沒有賦予副駕屏非常多的權限。盡管副駕屏掌握了功能的最高權限,但中控屏還是可以一鍵讓副駕屏熄火。就像副駕屏雖然能在媒體播放時與中控屏搶奪控制權,但還是不能登錄賬號和設置音質。
所以總結下來,理想ONE中控屏和副駕屏的控制邏輯是從用戶體驗出發(fā),賦予副駕屏最為聚焦的功能的最高控制權,而關于系統(tǒng)設置等則交給中控屏來掌握,邏輯通順。當然得益于OTA功能,我們可以在日后持續(xù)看到更多功能和交互上的更新。
本田E
反觀本田E,TA?的兩塊12.3英寸的中控屏(UI交互)用鏡面對稱式設計,也就是說副駕駛可以體驗到與主駕駛完全一致的功能,這與理想ONE只為副駕屏開放影音功能的理念相悖。而且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本田E的車機壁紙能接合在中控屏和副駕屏上,也就是說TA的兩塊屏聯動性更強,而理想ONE則相對割裂。
而且不得不說的是,本田E兩塊屏之間內容切換的方式相比理想ONE的投屏模式要更加順滑、流暢。此外,TA也具備如安卓手機般的后臺任務管理功能,且用了iPhone最新的折疊式設計,不僅美觀,更是大大提升了用戶體驗。
當然,理想ONE的副駕屏沒有本田E的副駕屏功能權限高,就說明理想ONE要弱上一等。二者能有如此大的差別,其實從根本上講還是出發(fā)的角度不同。通俗的說就是——想哥希望嫂子一上車就躺好,剩下的交給我來就行了。而本田E則希望嫂子趕緊坐起來幫幫想哥調調這,調調那。
坦白來講,車云菌覺得理想ONE的邏輯更加貼切生活。很簡單的道理是,誰愿意坐上副駕駛還幫你“注意前方有危險”。我們?yōu)槭裁醋细瘪{駛,不就是為了不開車嗎!
你會選擇誰?
看完車云菌的長篇大論,你可能對開篇的問題已經有了答案。但在行文最后,車云菌還是不得不提兩款車——蔚來ES8和特斯拉Model?3,雖然這兩臺車不能像理想ONE那樣為副駕駛提供一個獨立的影音環(huán)境,也沒有像本田E那樣給副駕駛那么多的控制權限,甚至更不能給車投個硬幣讓TA飛起來:
但是,TA們對副駕駛的照顧同樣有自己的一套路子。蔚來ES8代表性的女王副駕讓每個坐上去的人拍手叫好,而特斯拉則從美國佬的惡搞路線出發(fā),放屁模式把每一個坐上TA副駕位的女孩兒逗得齜牙咧嘴。
車云菌小范圍調研了幾位女性友人,看看她們更愿意上哪臺車。得到票選最多的是蔚來ES8,理由是ES8的女王副駕一聽就是給女士準備的,夠直接。那么你呢,當遲暮的杰森斯坦森開著以上這些車向你招手時,你又會選擇坐上誰的副駕駛呢?
本文來源于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這臺理想ONE,可能是今年被誤解最多的一款車
理想L7和小鵬G9
隨著更多人選擇新能源汽車,再加上油價連續(xù)性上漲,很多還沒有買車的朋友在選車時也會更在意新能源。很多朋友在理想L7和小鵬G之間糾結,同樣都是大五座SUV,日常代步這兩臺車誰更合適?
理想L7目前在售有3款車型,售價區(qū)間31.98-37.98萬元 。
小鵬G9目前在售有8款車型,售價區(qū)間30.99-46.99萬元。
理想L7 造型和L8,L9基本相同,不看***的尾標,相信沒多少人能一眼分辨出具體車型。對比小鵬G9,理想L7的造型比較商務沉穩(wěn),前后貫穿式的燈組、隱藏式的門把手都是當下流行的設計元素。理想L7能選裝電動踏板,如果家里有老人或小孩,選裝這一配置的實用性還是很高的。
對比理想L7, 小鵬G9的造型就顯得更年輕個性日間行車燈用三段式設計,遠近光大燈組的體積也要比理想L7更大,下方格柵內部用點陣式布局。側裙位上揚的線條加上車頂黑色行李架,同時還有無邊框車門,視覺運動效果明顯比理想L7更強烈。
理想L7的內飾和L8、L9基本一致。小尺寸液晶儀表設計在方向盤之上,能顯示的功能參數很豐富。中控屏幕和副駕駛屏幕用聯屏設計,內置有5G網絡;Max版車型配備有后排液晶屏幕,這是小鵬G9沒有的。理想L7車身長寬高為5050x1995x1750mm。
軸距為3005mm,車身比小鵬G9大一圈,前后排座椅均支持電動調節(jié),同時配備座椅加熱、通風以及功能。
小鵬G9的內飾和理想L7比較像,只是它的中控屏幕和副駕駛屏幕的尺寸沒有理想L7那么大,全液晶儀表盤用更加常規(guī)的造型設計,看著要比理想L7的儀表盤更直觀方便。圖中這臺小鵬G9的內飾用的是晨暉棕配色,細節(jié)部位加入了鋼琴黑和銀色裝飾條,看著不會覺得沉悶。小鵬G9車身長寬高為4891x1937x1680mm軸距為2998mm!
理想L7可油可電續(xù)航久,小鵬G9加速能力更強。用增程式混動的理想L7可油可電,1.5T四缸增程器最大功率113kW(154Ps),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基本感受不到增程器的存在,只有在等紅綠燈或者車輛處于靜止狀態(tài)能感受到些許的振動反饋。前后雙電機總功率為330kW449Ps,總扭矩620N·m,全系車型都搭載有電動四驅系統(tǒng),官方0-100km/h加速時間是5.3秒,對于一輛車重超過2.4噸的中大型SUV來說,這樣的動力表現自然是夠用的。電池容量是42.8kWh,工信部給到的純電續(xù)航里程是175km,WLTC綜合續(xù)航里程是1100km。市區(qū)用電,長途用油,相比純電車來說,理想L7更適合跑長途。小鵬G9全系車型都用純電形式,分為兩驅和四驅不同版本。
小鵬G9四驅入門版車型的價格要比理想L7 Max版車型(頂配)貴出2萬元,以2022款 650性能版Pro為例,前后雙電機總功率為405kW,總扭矩717N·m,有電動四驅系統(tǒng)的加持,官方0-100km/h加速時間3.9秒;兩驅版車型少了一臺電機,少了四驅,0-100km/h加速時間為6.4秒。續(xù)航方面,兩驅版本的小鵬G9提供有570km和702km續(xù)航版本,四驅版車型純電續(xù)航里程均為650km!
同為中大型大五座SUV,理想L7和小鵬G9在產品屬性層面有著明顯的不同,理想L7更注重乘坐舒適性,豐富的舒適性配置能讓每一位乘員都坐的舒舒服服,增程式混動系統(tǒng)的優(yōu)勢是沒有續(xù)航焦慮。小鵬G9的外觀和內飾都比較年輕運動,四驅版車型擁有3.9秒的百公里加速性能,偏運動的底盤性格取向,讓它有著更為出色的駕駛質感。經常跑長途,且不想在充電方面耽誤時間,理想L7是不錯的選擇。如果說家里已經有了一輛油車,需要一輛純電車應對日常通勤的走走停停,小鵬G9會比理想L7更合適;前提是具備充電條件。
屏幕的多種玩法 3款多屏幕新能源車推薦
作為車評人,平時算是閱車無數,內心在每次試車時,很難被激起波瀾。
但理想One這款車是個例外,我對這臺車的認知,經歷了好一番波折變化。
以貌取車
我確實輕視過它
在新勢力當中,理想One屬于“其貌不揚”那類。而且這臺車增程電動的形式,也容易被人“嗤之以鼻”。
發(fā)動機不參與驅動,用來給電池充電,聽起來沒什么技術含量啊。
發(fā)動機來自東安的1.2T,小排量還是三缸機,難免讓人擔心抖動問題。而且這副三缸1.2T,還要燒95號汽油。
內飾被女友大人點贊
相比外觀,理想One內飾無疑更有亮點。
一進入理想One車廂,立刻王自如上身,口吐一堆Wow、Awesome之類的感嘆詞。
足足有四塊屏幕在眼前,一塊是液晶儀表;一塊是常規(guī)車都有的中控屏;中控下方一塊屏幕用來代替實體鍵,例如空調、中控鎖這些。
還有一塊最為特別的,就是副駕駛前方的屏幕,可以播放愛奇藝之類的內容。尤其是長途旅行,這塊屏幕能很好塞住老婆大人的嘴。
我也特意拿漢蘭達比較過,理想One第三排腿部空間跟漢蘭達表現相當。
當然啦,第三排坐墊貼地,如坐小板凳的問題依舊存在,要解決這點就老老實實去買臺MPV吧,SUV底盤的局限性擺在這里。
另外理想One六座版由于中間只有兩個座椅,中間空出一條通道。第三排不僅上下車更方便,前方視野也更開揚,乘坐壓抑感會更低。
其實坐SUV第三排最痛苦的事,往往并非空間小,而是視野壓抑,會有所謂的幽閉恐懼癥。
一些顛覆現有汽車的設計
汽車上某些功能設計,早已約定俗成,但未必真的最合理。理想One車廂控制就有挺多顛覆的地方,例如把駕駛類功能,全部集成到方向盤右撥桿。往后扣一下是ACC自適應巡航,扣兩下是ACC+車道保持。
反觀其它品牌,ACC一般要找方向盤按鍵,手指要盲摸一輪,車道保持的開關會扔到其它地方。由于操作更唾手可得,開理想One的時候會更樂意去用駕駛。
當然啦,這個年代的駕駛,有點像看著你老婆開車,車能自己動,但對突***況反應偏慢,需要你在旁邊監(jiān)視著,反而比自己開車更緊張。
理想One還有一個設計得很巧妙的地方,就是取消電子手剎按鈕,直接用Autohold來代替。其它車的Autohold有個痛點,就是走走停停堵車。當車一停下來,Autohold就會把手剎拉起,這時不能靠抬剎車來蠕行跟車。
理想One正常踩剎車,Autohold不會啟動,堵車可以一松一放剎車來跟車。當遇上紅燈要啟動Autohold的時候,可以靠深踩一腳剎車來觸發(fā)Autohold。實際用下來,我沒再懷念過電子手剎按鈕,說明功能設計很成功。
沒有充電樁
也能好好用它?
理想One有三種行駛模式,分別是增程模式、混動模式和電量保持模式。更直白的理解,就是三種模式分別對應三種用戶。
增程模式對應有充電樁的用戶,傾向于先把電量跑光,然后再去用發(fā)動機充電。最為理想就是白天上班,晚上回來充電,每天通勤全靠電。
這個模式也不是死腦筋,不會等電量耗到零再啟動增程器。我開到大概剩下20%左右的電時,發(fā)現增程器會適度啟動。當中或許有保護電池的考慮,避免虧電過度。
混動模式模式對應沒有固定充電樁,但偶爾會去公共電樁充電的人。增程器啟動頻率會高于增程模式,但不同于我們認知中兩田那種混動。
第一理想One的發(fā)動機不會直接輸出動力到車輪,其次電量在72%以上的時候,理想One依舊是純電驅動。在這個模式下,電量可根據使用狀況,在20-72%之間浮動。
電量保持模式對應完全不去充電的用戶,增程器轉動頻率最高。在這種模式下,增程器會讓電量保持在60-72%之間。不難發(fā)現,在這種模式里,電池會更大比例保持電量。源于電池電量低于60%,理想One會“鎖功率”,加速表現會打折扣。
電量保持模式進入需要條件,需要電量在60%以上才能開啟。完全不加油來用理想One,油耗容易去到10L/100km,駕駛得激烈點,還能去到13L/100km。
但我覺得這個可以接受,畢竟?jié)h蘭達也要類似油耗,說明理想One當“燃油車”用,并沒什么大礙。雖說理想One車身重,但低速起步用電,另外有動能回收,一定程度節(jié)省了燃油。
三缸機的NVH
會不會讓人厭煩?
理想One讓人擔心的一個問題,就是1.2T三缸機在“增程”的時候,會不會有抖動問題。
還是那個比喻,就像女孩子化妝,三缸機先天確實不怎么好,但可以靠后天抑振和隔音措施加以控制。
哪怕增程器啟動,理想One也沒有明顯的噪音和抖動。尤其是行車速度上來之后,很難察覺到發(fā)動機在轉。
當然啦,你要找發(fā)動機的蛛絲馬跡,也不是沒辦法,就是等紅燈時,方向盤會有幅度不大,但頻密的顫動。另外低速滑行時,會聽到輕微的嗚聲。
駕乘有豪車感
理想One的隔音做得非常好,有50萬以上豪華SUV的感覺。日常行駛,底盤跟路面隔絕感非常好。配上油門(電門)絲滑線性的輸出,開起來猶如《三體》里的水滴,無阻力在路面滑行移動。
跟其它電動車不同,理想One松油門后,動能回收強度不大,不會覺得有反拖電機帶來的拉扯力。哪怕電量較低,拉扯力也只是略微增大而已。
畢竟車身很重,懸掛也有壓力。去到一些比較深的坑洼,理想One懸掛會有種沒行程用的感覺,這時懸掛會較為生硬。但是在大部分情況下,理想One行駛感都非常高級。
公司幾位同事最初以貌取車,對理想One帶著偏見,但開過之后,都感嘆好舒服啊。
對手是蔚來
還是漢蘭達?
理想One這臺車很多方面,容易招致一些偏見。但你真正使用過之后,這臺車雖不完美,但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我們公司同事就是個例子,試駕前很不屑,但試駕后都說超出預期。
我覺得理想One是臺介于漢蘭達和蔚來ES8之間的車,它比漢蘭達有更多好玩的東西,買回來能給你更多驚喜。
但相比蔚來ES8,它又更加實在,無需擔心續(xù)航,可以放心開著它跨省旅行。
對我們內容感興趣,記得點擊上方“關注”按鈕噢!
愛車/選車/買車/用車?給你最想要的干貨。
本文來源于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男人的靠山—理想ONE
著名演員李成儒在**《大腕》中有過這樣一段臺詞“周邊鄰居開的不是奔馳就是寶馬,你要開一日本車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如果把當年**中的這句笑料放在今天的汽車內飾設計上,那這句話或許應該被改為“周邊鄰居車里配的屏幕不是18就20寸,你要是車里屏幕小了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的確,大屏的風潮可以說自特斯拉Model?S正式公開內飾的那一刻開始,便席卷全球影響了近年來的汽車內飾設計。所以今天我們就接著這股風潮,看看今天汽車內飾里的大屏被玩成了什么樣。
無論是橫置還是縱置,屏幕的尺寸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中控區(qū)域為屏幕預留出來的位置。那大到一定程度了之后就意味著沒得可玩了嗎?答案當然是“NO”!不能再大了,那就再多些。
-理想ONE
由互聯網大佬一手創(chuàng)建的理想品牌自誕生以來便自帶流量,理想ONE的推出更是帶來了汽車內飾設計的又一全新理念。大尺寸中控顯示屏仍舊是中控部分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但不同于以往的是,屏幕數量的增加以及設置位置的改變讓理想ONE帶給不少用戶一種全新的體驗。
坐進理想ONE的車內,任何人都首先會被中控部分4塊大尺寸的顯示屏所吸引。屏幕間清晰的區(qū)域劃分避免了不必要的“科技堆砌感”。上手操作使用任意一塊屏幕更是零難度。這份功能性上的邏輯“透徹感”,是目前多數造車新勢力品牌所容易忽略掉的,而理想ONE在這方面做得非常不錯。
最左側面向駕駛員的12.3英寸屏幕依舊起儀表作用。有別于其他車型上液晶儀表的設置之處,在于理想ONE的儀表并沒有設計二級界面,儀表主要顯示各項行車數據、駕駛功能信息、導航信息,這三項與駕駛相關的信息。這也使得儀表的界面可以更加簡化,便于讀取上面的各項信息。
放眼整個中控部分,除了雙閃按鍵以外你絕對找不到第二個物理按鍵,一切的功能操作主要都集中在正中央的兩塊屏幕上。上方的16.2英寸的中控顯示屏,可以被視為是理想ONE內飾部分的主體顯示屏。它幾乎可以控制車內所有的功能操作。顯示界面最左側為各項常用功能的快捷按鍵,以及理想ONE所配備的語音控制系統(tǒng)“理想同學”的信息顯示區(qū)域。右側主界面以卡片菜單的形式顯示各項功能,提供清晰明了的操作體驗。
下方10.1英寸的控制屏幕主要操作空調、驅動模式、中控鎖、油箱蓋鎖等一些基本的功能操作。在駕駛過程中,縱向滑動屏幕可實現對空調溫度調節(jié)的盲操作,而橫向滑動則可以實現對空調風量的盲操作,這點細心程度還是非常討巧的。重點是這塊屏幕與儀表的內置系統(tǒng),用由理想內部自主研發(fā)的獨立系統(tǒng)。在極端環(huán)境下,即便是中控中央顯示屏及副駕駛前方顯示屏都無法工作,車輛也能夠保證一些基本的功能操作,且不影響正常駕駛。
副駕駛前方的12.3英寸顯示屏,其主要功能就是用來為副駕乘客提供功能的。目前其內部配有愛奇藝的軟件以及酷我音樂的音樂播放軟件,可謂附加乘客提供所需的影音需求。并且這塊屏幕在投影信息的同時,可以單獨使用耳機避免影像駕駛員。理想ONE的中控系統(tǒng)內部并沒有設置應用商店,所以無法下載其他應用。但在后期不斷推送的OTA升級當中,會為用戶提供更多的軟件功能可選。
-天際ME7
從品牌到車型,天際ME7貌似有點冷門,尤其對新能源車比較陌生的朋友來說更是聽都沒聽過。其實天際品牌也是近幾年涌現出來的造車新勢力品牌之一,其官方給予自身的定位為豪華品牌,與奔馳、寶馬等傳統(tǒng)豪華品牌廠商在定位上持平。ME7作為天際旗下的首款車型,也是先入為主的選擇了時下用戶比較廣泛接受的SUV車型。但從車型定位上來說,ME7的尺寸要比上述的理想ONE小不少,可在屏幕的設置上卻要比理想ONE大出很多。
ME7在中控部分的設計要明顯區(qū)別于理想ONE。雖然二者都是用三塊顯示屏并列的排布方式,但ME7由于車內本身空間小,以及屏幕尺寸較大差異,使其無法實現向理想ONE那樣非常平整的屏幕設置。而這樣設計的好處是讓中控部分擁有了更出色的線條感,同樣壞處也是有的,那就是這些屏幕會從不同角度將光反射到不同位置,使其實際使用效果或許并沒有設計效果那么好。
此外,在內飾氛圍上ME7的多屏設計,加上觸控按鍵和亮黑色飾板使得車內看上去有種“波凌波凌”的感覺。這種感覺其實并不是很符合其豪華品牌的定位,因為這種“波凌波凌”的感覺完全是內飾材質所產生的反光,不僅沒有提升車內科技氛圍,反倒還讓內飾部分看上去有些廉價。
在功能性方面,ME7中控部分的三款屏幕,在其內部的功能設置上基本與上述提到的理想ONE保持一致。左右兩側的12.3英寸顯示屏分別承擔儀表,以及為副駕駛提供影音功能的作用。中央15.6英寸的中控顯示屏則囊括了車內的所有功能操作。這塊主屏不僅是車內最大的屏幕,也可以說是車內最注重實用性的一塊屏幕。稍向駕駛員一側傾斜的設計更便于駕駛者操控,以及在駕駛過程中觀看屏幕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ME7不僅有三塊中控顯示屏,針對后排乘客ME7還配有兩塊12.8英寸的顯示屏,為后排乘客提供影音功能。這一點相比較理想ONE要做的更加細膩。
-拜騰M-Byte
提到大尺寸中控顯示屏的起源,那你一定避不開特斯拉。但車內顯示屏發(fā)展到目前為止,拜騰也同樣是不可忽略的一個品牌。M-Byte作為拜騰旗下的首款車型,自概念版車型亮相以來,其中控部分所搭載的48英寸巨幅中控顯示屏可謂賺足了關注度。
M-Byte所配備的48英寸中控顯示屏,不僅在尺寸上做到了驚人的水準,更在設置方式上再次刷新了汽車中控的設計思維。原以為僅會存在于概念階段的設計,直到M-Byte量產版車型的正式亮相,概念車中控大體設計的保留,才讓我們真正切實的感受到一種“未來以來”的感覺。M-Byte是真正意義上將巨幅中控顯示屏引入汽車設計當中的首款車型,這一概念要早于上述提到的理想ONE。最主要的是,M-Byte的巨幅顯示屏為整體設計,并非像理想ONE那樣的三塊顯示屏拼接設計。這樣的做法在革新汽車中控設計的同時,更是提高了對供應商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M-Byte所配備的48英寸顯示屏為曲面屏設計,這使其視覺效果更加具有科技感。同時,雖然屏幕是整體設計,但在顯示方面仍舊可以在指定區(qū)域正對性顯示不同信息。例如駕駛員一側的位置仍然起到傳統(tǒng)儀表的作用,且同時顯示各項與駕駛相關的信息。而中央及副駕駛前方位置則顯示導航、信息等內容,并且這兩部分區(qū)域還可實現信息交互,提升屏幕顯示內容的整體感。
此外,駕乘人員可通過語音控制、人臉識別、隔空手勢對顯示屏的相應功能進行操作。同時,位于方向盤中央的7英寸觸摸顯示屏,以及位于中央扶手箱前方的8英寸觸摸顯示屏,還可通過觸控的方式實現與48英寸大屏的功能交互。這種多樣的操作方式及提升了屏幕使用的便捷性,更降低了用戶的學習成本便于上手操作。
難能可貴的是,M-Byte并非像上述兩款車型那樣一味通過屏幕來操控車內功能。在中控方向盤上M-Byte還保留有多項常用功能的物理按鍵,以便駕駛者對相應功能進行操作。這相比較上述兩款車型多功能方向盤僅針對儀表的選擇操作,和多功能方向盤的觸控按鍵設計,顯然M-Byte的設定要更加人性化。
同樣,M-Byte也為后排乘客提供顯示屏。并且整車的硬件系統(tǒng)支持5G功能,后期在實車交付過程中,用戶還可通過OTA升級,逐漸更新車輛實現更多功能的應用。
或許在M-Byte的中控設計上你只能挑出一個問題,那就是M-Byte的方向盤由于屏幕內嵌其中的原因,所以用了“圈轉心不轉”的設定。這一設定與早年前雪鐵龍車型上的方向盤設計相同,常被人吐槽操控方向相對模糊。可事實是這對雪鐵龍車型銷量的影響也并不大,所以M-Byte這樣的方向盤設計相信同樣也是用戶的習慣性問題,并不值得小題大做的吐槽。
總結:
從早期的拼尺寸,到現在的拼功能。汽車中控所配備的屏幕相信在日后的汽車發(fā)展過程中還將會有更多的演變方式。而隨著智能駕駛技術的不斷成熟,方向盤這一與駕駛相關的“固定件”相信在日后也將被演變并取代,到了那種階段時,汽車中控所配備的相信還會有更大的演變空間。
上述提到的3款車型,其中理想ONE已經正式上市,并且開始逐步交付用戶。而天際ME7也在剛過去的2019年12月份正式下線,即將迎來其新車的正式上市推廣與交付。拜騰M-Byte也將在年內正式上市并交付。喜歡追趕科技潮流,同時對車輛近期又有著剛性需求的朋友不妨可以考慮一些這3款車型。論屏幕的玩法,相比目前為止它們是最前衛(wèi)的了。
本文來源于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好久不見~
這里是洋哥不說車頻道
最近洋哥有換車的打算,起因是因為去了一趟上海,
洋哥自己的車是滬C,進不了上海市區(qū),
所以只能和同事換車開
但洋哥的車又苦于是國五,就算要到了號牌也不能跨省過戶
所以以目前的狀況來看,綠色牌照是洋哥最佳的原則
我們今天來說的,就是可以上綠色牌照的理想ONE
理想one是一款增程式新能源電動車
先說下什么是增程式,
就是這個車是靠電驅動的,
但是呢,車子里面也有一臺1.2T三缸發(fā)動機
這臺發(fā)動機不給車子提供動力,只負責給車子的電池充電,
這也意味著,車子的發(fā)動機會保持在一個設定好的轉速區(qū)間
并不會因為隨時來腳地板油而發(fā)出咆哮聲
可能有的同學會有擔心,如果電池耗電量大于發(fā)動機的充電量
那車子不就要跑一陣充一陣了么
這個問題廠家早已想好,發(fā)動機的充電功率肯定是大于電動機的耗電功率的,
所以不用擔心~
但這是一臺既能充電又能加油的車,并且還能上綠牌,
所以洋哥很是喜歡
不過有很多人介意這個三缸增程器,
其實在洋哥試駕之后,覺得這個噪音還有震動,都是在可接受范圍之內,
建議介意的小伙伴還是去試駕之后在決定要不要入手
當理想one剛剛發(fā)布的時候,
洋哥對這個外觀并不是很感冒,包括現在也是
這個車外觀沒有任何特點,方方正正,老老實實
除了貫穿式頭等和貫穿式尾燈,全車并沒有太過亮眼的設計
而且由于車身尺寸超過五米,高度也不低
所以讓180mm的離地間隙看起來有那么一點點矮
不過去試駕的時候
后排的高度還是讓身高不太高的朋友有點兒費勁的
內飾方面,最讓人心動并且有科技感的,就是這四塊大屏幕
全液晶的屏幕,充滿著科技感,空調,系統(tǒng),語音交互,全都集成在大屏幕中,
讓中控顯得簡潔干凈
空調調節(jié)的屏幕,用的特殊的磨砂玻璃
防止用久了指紋遍布的情形
副駕駛的屏幕,我覺得是完美解決車內矛盾的利器
可以讓你的副駕駛安安靜靜的刷劇,老老實實的坐著
目前副駕的屏幕只支持少數軟件,相信在未來,肯定會增加軟件的數量
畢竟車主的數量是跟這種軟件公司談條件的必要保障
整個內飾,洋哥最不喜歡的就是這個方向盤,
沒有什么設計感,并且中間這個大圓圈,
和奧迪、捷豹之類的太像了吧
在之后就是檔把,雖然是電子檔把,
但這也太大了,中控部分的完全可以縮小檔把尺寸,
掏兩個洞出來給車主放東西,
不過好在整體質感都還ok,也算是能拉回一點兒分數
說完前排內飾,再來說說內部座椅
理想one提供了6座和7座的布局來供大家選擇
洋哥強烈推薦六座車
為什么呢
好處有以下幾點,
一,省去了七座車兩年一檢車的麻煩,
二,第二排兩個獨立電控座椅,舒適型遠遠好于七座車型
三,進入后排,可以從中間過道通過,相對七座車姿態(tài)更加從容。
仔細的小伙伴應該發(fā)現了,理想的六座車型,第二排用的是電動座椅,
這應該是SUV車型中唯一在第二排加裝這個配置的車了吧
所以不論是舒適度,還是豪華感,洋哥都更傾向于六座車
理想one作為大家口中的“奶爸車”
還有一個極大的優(yōu)勢在于,
哪怕第三排立起來的后備箱空間,都堪比一些所謂的MPV車型
所以空間,絕對是理想的一個超級優(yōu)勢
看到這,肯定有小伙伴說
這個人是營銷號吧,無腦吹
但洋哥跟你說,
這個車并不是完全的沒有缺點,
目前讓人詬病的,楊哥認為最有隱患的
就是他沒有配備后方毫米波雷達,但是具有自動變道功能
這個是有著極大的安全隱患的一點
所以,機器在靠譜,還是要把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
為什么洋哥會這么喜歡這個車,
因為他正好滿足了我在日常使用中的所有痛點
解決了我所有的煩惱之源,
但是,唯一讓我不能買他的原?
就是他太貴了,目前的財力還不支持我把他帶回家,
今天就說這么多,有什么想說的留在評論里,我們一起討論討論~
本文來源于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標簽: #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