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減震器十大排行榜
- 業(yè)務轉型暴露安波福自動駕駛的野心
- 臺州德爾福汽車部件有限公司怎么樣?
- 幕后巨頭再整合!博格華納229億元全資收購德爾福為哪般?
- 美國德爾福公司的在中國
- 邁銳寶XLIOI人機模塊是德爾福的嗎
- 德爾福電噴系統(tǒng)與博世電噴系統(tǒng)的優(yōu)點各是什么?
日期:2006-11-21 10:04:21
就在幾個月之前,世界汽車零部件巨頭德爾福還因為股票狂瀉、利潤巨虧與信用等級下降而憂心忡忡,其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史蒂夫·米勒(STEVE MILLE)甚至發(fā)出“這樣下去維持不了多長時間”的哀嘆。然而,2005年10月8日德爾福公司在美國紐約市申請公司破產保護之后,威脅該企業(yè)的一系列債務及由此而產生的財務危機便暫時得到了緩解。目前,德爾福在全球的業(yè)務運營又恢復了正常。
一度稱霸全球汽車零部件行業(yè)
對于眾多的普通消費者,德爾福無疑是個陌生人,但在汽車業(yè)內,卻無人不知。
德爾福的前身是美國通用汽車的零部件集團(GM ACG),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888年。這家汽車零配件制造企業(yè)總共擁有19.2萬多名員工,2002年以274億美元的營業(yè)額在全球企業(yè)中排在142位。
在某種程度上說,德爾福的歷史就是通用汽車的歷史。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取垂直整合的結構策略,從螺絲釘到發(fā)動機的所有部件都自己來做,從而創(chuàng)造了一個時代的輝煌。80年代末開始,由于受到日本汽車的沖擊,通用汽車決定放棄垂直結構,并逐步將利潤率相對較低的零部件部門分離出來。
1988年通用汽車成立ACG是零部件部門分離的第一步。此后,1991年巴騰伯格(J. T. BattenbergⅢ)先生作為通用汽車的常務副總裁(現任德爾福全球總裁),分管零部件部門。如何讓ACG獨立發(fā)展并成為與整車一樣賺錢的公司,是巴騰伯格當時面臨的主要任務。巴騰伯格制定了一個基本原則:除了為通用汽車提供零配件,ACG對外也要發(fā)展。同樣的,通用汽車也可以從ACG以外購零部件。這樣貫徹下來,ACG部門的非通用汽車業(yè)務占到總銷售額的10%至15%。1995年,ACG 更名為德爾福汽車系統(tǒng),以一種更靈活的姿態(tài)立足于市場。
在不斷發(fā)展非通用汽車客戶的同時,巴騰伯格對ACG做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面對包含300多種產品的冗長生產線,巴騰伯格決定把不盈利的部門或者產品線,果斷地取“關停并轉”原則(fix、close、sell),以便爭取在任何一個產品領域中都做到第一或者第二的位置。改革以后,德爾福只留下170多種在全球都有競爭力的產品。
在做減法的同時,德爾福也在做加法,以便在最需要的地方增強自己的力量。19年底,德爾福將通用汽車集團原休斯電子旗下的德科電子收入囊中,加強其電子集成方面的競爭力,從而更好地做到系統(tǒng)整合。
完成內部改革后,1999年5月28日,德爾福作為一家完全獨立的公司在紐約證券IPO上市,董事長是巴騰伯格。雖然上市時,德爾福還有80%的營業(yè)額是由通用汽車帶來的,但后來這個比例降到了65%左右。更重要的是,在資本上,德爾福已經剪斷了自己與通用汽車的“臍帶”。
如果說世界汽車工業(yè)的歷史是整車行業(yè)的一部橫向兼并重組史,那么,配件行業(yè)全球最大的德爾福從通用汽車中分拆出來,則開創(chuàng)了汽車行業(yè)縱向分工的先河。
目前,德爾福仍是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之一,世界500強排名第146位,除了發(fā)動機、變速箱、外殼、座椅、輪胎外,德爾福幾乎能提供其它所有的汽車零配件,其品種之全令所有汽車零部件公司側目。德爾福產品在全球汽車零部件市場占有率高達15%-20%。有這樣全面的零部件產品線,德爾福任何一個小舉動,都會對整車生產企業(yè)產生足夠大的影響。
德爾福帝國非常龐大,目前在41個國家設了176家全資制造廠、42家合資廠、53個客戶服務中心和銷售代表處以及32個技術中心,是在中國就有11家生產型企業(yè)。
1994以后,德爾福在中國以年均24%的增長率快速前進;2004年德爾福在中國合并報表收入超過6億美元,中國市場始終是德爾福非常重要的增長點。
歷史包袱與整***存累及德爾福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進入2005年以后,德爾福開始從金字塔尖下滑,厄運連連。
先是保持多年的“霸主”地位失守。2005年初羅伯特·博世工業(yè)集團公布的2004年銷售額顯示,這家公司以329.3億美元的銷售首次超過德爾福公司(287億美元),成為世界汽車零部件制造商的新“霸主”。
接著是經營全面滑坡。2004年同期,德爾福還凈盈利1.43億美元,短短一年情形就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德爾福2005年第二季度的營業(yè)收入僅為70億美元,較2004年下降5億美元,利潤巨虧3.38億美元,收入利潤雙雙跌破預期。消息傳出后,德爾福股票狂瀉12.1%,僅剩下4.36美元。此后,三家主要債券評級機構聯(lián)合調低了對德爾福的信用評級,原因是后者啟動了15億美元的循環(huán)信用透支,這種方法通常只應用于申請破產之前以獲得營運現金。
使德爾福最撐不下去的是德爾福、通用汽車、美國工會三者之間的歷史遺留問題。1999年,德爾福從通用剝離出去時把龐大的配套企業(yè)照單全收,許多專業(yè)配套企業(yè)在公開市場競爭中顯得經營乏力,逐漸成為德爾福的包袱。內部一些經營困難的企業(yè)拖累了許多經營良好的企業(yè),通過不斷清理變賣缺乏競爭力的部分資產也只能獲得局部的解脫。歷史和現實的內外多種不利因素促使有著龐大身軀的德爾福在資產平衡表上的數字顯得越來越難看。
此外,德爾福還不得不將員工們與通用原先簽訂的高工資合約一并接手,并準備一直延續(xù)到2007年9月。目前德爾福在北美有25000名美國工會工人,每個工人每年的成本是13萬美元,同時還要遵守美國工會的一系列規(guī)則,不能停工和削減員工。而德爾福面臨的是全球競爭,這樣使德爾福的運營成本居高不下。2005年整個第二季度,公司在那些“空閑”的小時工身上多支出了1億美元。
業(yè)內人士指出,德爾福的每況愈下決不是孤立的,面臨的挑戰(zhàn)是全行業(yè)性的,折射出當前全球汽配業(yè)寒氣逼人的現狀。
偉世通公司是福特公司最大的零部件供應商,在全球汽配業(yè)不景氣的情況下,它已經根據福特產量調低自己的生產,即便如此,其債信等級仍逃脫不了被降到垃圾級的厄運。為此,福特汽車集團不得不斥16億巨資拯救偉世通。無獨有偶,2005年5月17日,汽車地板和音響部件的關鍵制造商柯林斯阿克曼也走向了申請破產保護的境地,北美和亞洲汽車制造商同意其漲價自救,正是為幫助這個世界汽車地板和音響部件巨頭擺脫破產困境。
隨著上游企業(yè)包括通用汽車在內的整車廠庫存增加,汽車制造商紛紛減產,其股票開始下跌,同時引起了歐洲和美國整個股市的震蕩。在紐約股票里,通用、福特汽車股價下跌。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整車企業(yè)的不景氣直接導致美國各大零部件供應商股票的下挫,美國天合公司、德爾福公司、李爾公司的經營普遍受挫。這些使得歐美汽車零部件制造商不寒而栗,面臨破產的危險。事實上,從2005年年初開始,不斷上漲的原材料價格,已經使零部件廠商的利潤增長受到嚴重威脅,有的甚至做出了虧損的預計。在受到原料漲價威脅的同時,零部件廠商還要面臨著來自整車公司削減產量、要求其降價的壓力,兩頭受氣的零部件供應商們日子非常難過。
求援無望申請破產金蟬脫殼
“很簡單,我們已經失去了競爭力,這樣下去維持不了多長時間了?!笔返俜颉っ桌諢o奈地說:“除非我們能在削減勞工成本上有所作為,否則破產保護將是不多的選擇之一?!?/p>
據國外媒體報道,如果三方能夠就德爾福勞動力成本削減問題達成一致,工會將允許德爾福為工人提供每小時14美元的報酬,幾乎是現在的一半;同時,德爾福希望能關閉表現不佳的工廠,并裁減4000名多余的工會工人。如果三方在2005年10月17日前沒能達成一致,米勒表示,德爾福就將尋求包括破產保護在內的其它重組方式。
但觀察人士指出,米勒所提出的“破產保護”既不同于破產,也不同于其它許多國家及地區(qū)規(guī)定的破產清算程序。《美國破產法》第11章允許企業(yè)債務人在申請破產保護后繼續(xù)日常運營,以解決財務困難。企業(yè)現有的董事會和管理層將繼續(xù)留任,并在***和股東的監(jiān)督下運營業(yè)務?!捌飘a保護”給企業(yè)一年的時間,一年以后如果企業(yè)覺得重組沒有完成,則可以申請繼續(xù)延長。“破產保護”以后工會權力明顯削弱,一些原來受到工會干擾的事情,現在企業(yè)就可以放手去做。因此此時提出“破產保護”可以看做為德爾福度過目前財務危機的緩兵之計。
摩根大通分析師Himanshu Patel將德爾福所謂的“申請破產保護”視為其對通用和工會發(fā)出要挾的“潛臺詞”。德爾福目前可謂是腹背受敵,既面臨著勞動力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的歷史遺留問題,又受到北美市場嚴重滑坡的制衡。雖然北美地區(qū)產量的提高和銷量的改善將成為最終帶動德爾福走出困境的根本之道,但在短期內,這一狀況很難改善。米勒此次提出的與通用和工會就削減勞動力成本的談判可以被視作他目前唯一可以付諸行動的拯救方案,這一舉措可以使德爾福迅速甩掉包袱,為今后更加大膽的改革掃清障礙。
面對德爾福略帶“要挾”的求援,通用如何作為呢?
通用非常清楚自己與德爾?!按酵鳊X寒”的關系,一旦德爾福進入破產保護,通用汽車公司的財務也將受到牽連。通用將不得不承擔部分員工的養(yǎng)老金成本,并花更高的價錢購買汽車部件,聯(lián)合汽車工會的退休員工也將面臨待遇的大幅下降,三方達成協(xié)議應該符合各自最大的利益。因此這并不是一個通用是否會幫助德爾福的問題,而是怎么幫的問題。就在德爾福發(fā)表上述宣言之后,通用立即作出反應,準備出手拉一把瀕臨破產的德爾福。使其免于破產的危險。通用表示,它將考慮提供財政援助,重新安排德爾福的8.19億美元欠款,這筆款項是為曾在德爾福工作現又返回通用的工人退休時所準備的。
可是,通用現在自己的日子也并不好過,第二季度虧損了近3億美元,美國市場的持續(xù)萎縮使通用上半年的產量削減了11%,想拯救德爾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此,德爾福只好在美國密歇根州特洛伊市宣布,德爾福及其在美國境內的38家子公司已依據《美國破產法》第11章,于2005年10月8日在紐約市申請美國公司破產保護。德爾福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史蒂夫·米勒表示,“我們的全球業(yè)務營運,包括美國和非美國業(yè)務,將繼續(xù)進行,不會中斷?!钡聽柛5姆敲绹庸疚戳腥肷暾埛秶瑢⒗^續(xù)經營。德爾福中國區(qū)副總裁蔣健表示,“我們的中國業(yè)務不會受到影響,中國市場的投資和業(yè)務還會得到全球總部的支持。”
重組之路渺茫
現在德爾福申請破產保護之后,這些工人何去何從?他們的收入和將怎樣調整?這場勞資雙方的博弈才剛剛拉開序幕。據了解,德爾福已經與主要工會的代表進行了具有建設性的談判,但如果沒有通用汽車公司的協(xié)助或美國***的干預,依然無法對集體談判協(xié)議作出必要的修改?!耙驗闊o法在法庭外解決美國業(yè)務的歷史遺留問題”,米勒指出:“我們認定,在目前流動資金狀況很強勁的時候通過第11章程序來解決我們在美國的成本結構問題,最符合德爾福公司的利益?!?/p>
圍繞申請破產保護,德爾福一系列動作可謂密鑼緊鼓。2005年10月,德爾福還向每個相關的工會提出一份建議,目的是讓勞動協(xié)議納具有競爭力的勞動成本結構,以及處理掉不贏利、非戰(zhàn)略性的美國業(yè)務。另外,德爾福還參照業(yè)內有競爭力的做法和轉型,調整養(yǎng)老金和健康及退休。
在提交自愿性申請的同時,德爾福還提交了40多項“首日”動議,涉及德爾福的員工和業(yè)務營運、延續(xù)供應商關系、客戶處理、某些有待執(zhí)行的合同、稅務和相關事宜、公用工程、留住專業(yè)人員和案件管理等事宜。在等待法庭對首日聽證會作出決定之前,破產***會批準過渡令,就員工和業(yè)務運行、延續(xù)供應商關系和客戶處理提供臨時性的救濟。
另據德爾福汽車系統(tǒng)(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有關人士稱,德爾??蓜佑盟辛鲃淤Y金為美國境外的全球業(yè)務提供支持,協(xié)助保證為各全球業(yè)務部門提供充足的流動資金,德爾福融資45億美元,以維持全球業(yè)務的運行,融資方式為債務融資,另有亞洲、歐洲和美洲的有約束和無約束信用融資額度或抵押融資,德爾福預計在2007年初至年中能夠完成其美國業(yè)務的重組。
不過,德爾福的如意算盤能否如愿,還是一個很大的懸念。在日本汽車公司和高價油的影響下,美國三大汽車公司擅長的SUV和大型轎車市場已經受到巨大沖擊,而從通用和福特剝離出的德爾福和偉世通業(yè)務勢必受到巨大影響。在通用、福特與戴姆勒-克萊斯勒這三大汽車公司經營狀況持續(xù)低迷的情況,德爾福的重組之路勢必充滿艱辛。
世界減震器十大排行榜
所有的公司的供應商名單
美國
3M 公司
美國鋁公司(Alcoa)
阿姆卡斯特工業(yè)公司(Amcast)
美國車橋制造控股有限公司(American Axle)
美國江森控制有限公司(Johnson Controls)
美國標準公司(Standard)
安德魯有限公司(Andrew)
阿爾文美馳公司(ArvinMeritor)
ASC集團
本特勒汽車北美公司(Benteler)
博格華納公司(BorgWarner)
卡萊爾集團公司(Carlisle)
柯林-艾克曼公司(Collins & AikMan)
庫珀輪胎橡膠公司(Cooper Tire & Rubber)
庫博標準汽車公司(Cooper-Standard)
薩坦遜公司(Critation)
康明斯公司(Cummins)9
美國德納公司(Dana)
德科雷米國際有限公司(Delcoremy)
德爾福汽車系統(tǒng)公司(Delphi)
電裝國際美國公司(Denso)
底特律柴油機公司(Detroit Diesel)
唐納森公司(Donaldson)
道汽車系統(tǒng)公司(Dow)
杜邦公司(Dupont)
杜拉汽車系統(tǒng)公司(Dura)
意高-皮徹爾工業(yè)公司(Eagle-Picher)
伊頓公司(Eaton)
恩格爾哈德有限公司(Engelhard)
埃克賽德科技公司(Exide)
菲特爾莫古全球公司(Federal-Mogul)
芬德萊工業(yè)有限公司(Findlay)
F-N-G公司(Flex-N-Gate)
福麥克斯國際公司(Foamex)
恩福制造部(Freudenberg-NOK)
格卡姆公司(GECOM)
金庫普集團(GenCorp)
金泰克斯有限公司(Gentex)
吉布司模鑄公司(Gibbs)
格瑞得鑄造公司(Grede)
格爾德殿工業(yè)公司(Guardian)
蓋德公司(Guide)
哈曼國際工業(yè)公司(Harman)
哈福工業(yè)公司(Harvard)
海斯-萊莫茲國際控股公司(Hayes Lemmerz)
霍尼韋爾國際公司(Honeywell)
伊利諾斯工具制造公司(Illinois)
美國英特爾公司(Intel)
英特梅特有限公司(Intermet)
英達博工業(yè)公司(Interparts)
ITT 工業(yè)有限公司
京濱印第安那精密科技公司(Keihin)
百利得安全系統(tǒng)有限公司(Key Safety Systems)
光洋美國公司(Koyo Corp. of USA)
LDM科技公司
李爾公司(Lear)
利特爾保險絲公司(Little Fuse)
馬格納—多納勒公司(MagnaDonnelly)
瑪格納國際公司(Magna)
馬克IV工業(yè)公司(Mark IV)
梅里殿汽車系統(tǒng)公司(Meridian)
戴恩金屬有限公司(Metaldyne)
三菱汽車電氣美國公司(Mitsubishi)
莫丁制造公司(Modine)
摩托羅拉有限公司(Motorola)
耐維斯塔國際公司(Nistar)
新文徹齒輪公司(New Venture)
NTN軸承美國公司
美國牛津汽車集團(Oxford)
派克漢尼汾股份有限公司(Parker-Hannifin)
皮爾金頓北美公司(Pilkington)
派勒特工業(yè)有限公司(Pilot)
普拉斯泰克工程產品公司(Plastech)
PPG 工業(yè)有限公司
瑞特北美汽車公司(Rieter)
羅伯特·博世(美國)有限公司(Robert Bosch)
安全零部件國際公司
希洛克工業(yè)有限公司(Shiloh)
辛普森工業(yè)公司(Simpson)
SKD 汽車集團
SPX 有限公司
標準電機公司(Standard Motor)
斯通里奇公司(Stoneridge)
斯特泰克安全公司(Strattec)
薩米托姆電路系統(tǒng)公司(Sumitomo)
卓越工業(yè)國際集團(Superior)
塔隆汽車集團公司(Talon)
美國泰利福集團(Teleflex)
天納克汽車公司(Tenneco)
泰克斯鵲恩有限公司(Textron)
TG北美公司
徹里有限公司(Cherry)
道氏化工公司(DOW Chemical)
蓋茨橡膠有限公司(Gates)
固特異輪胎橡膠公司(Goodyear)
瑪蒙集團公司(Marmon)
鐵姆肯公司(Timken)
TK 汽車公司
塔奧汽車公司(Tower)
飾品專家公司(Trim Masters)
天合公司(TRW)
泰科國際有限公司(Tyco International)
文徹工業(yè)公司(Venture)
偉世通集團(Visteon)
美標集團威伯科汽車控制系統(tǒng)公司(WABCO)
華博羅工業(yè)有限公司(WALBRO)
埃孚集團北美運作部(ZF America)
埃孚薩克斯汽車美國公司(ZF Sachs)
日本
阿萊斯蒂株式會社(Ahresty)
愛知制鋼株式會社(Aichi)
日本愛三工業(yè)株式會社(Aisan)
愛信AW株式會社(Aisin AW)
愛信精機株式會社(Aisin Seiki)
曉制動工業(yè)株式會社(Akebono)
阿爾法株式會社(ALFA)
阿爾派電子有限公司(Alpine)
阿迪亞橋本株式會社(Altia)
亞樂克株式會社(Araco)
旭硝子株式會社(Asahi)
三菱電氣公司(Mitsubishi Electric)
旭科技株式會社(Asahi TEC)
蘆森工業(yè)株式會社(Ashimori)
阿斯卡株式會社(ASKA)
阿斯莫株式會社(A***O)
五十鈴集團汽車鑄造公司(ISUZU Foundry)
日本博世汽車系統(tǒng)株式會社(Bosch)
博世制動系統(tǒng)株式會社(Bosch Braking)
普利司通株式會社(Bridgestone)
卡爾索尼克株式會社(Calsonic Kansei)
中央可鍛工業(yè)株式會社(Chuo Malleable)
中央彈簧公司(Chuo Spring)
日本歌樂株式會社(Clarion)
大同金屬工業(yè)株式會社(Daido)
日本電裝公司(Denso)
鷹工業(yè)株式會社(Eagle)
艾克帝株式會社(Exedy)
F.C.C株式會社
日本偉福技研株式會社(F-TECH)
富士機工株式會社(Fuji Kiko)
富士機械株式會社(FUJI MACHINERY)
富士歐茲克斯株式會社(FUJI OOZX)
富士優(yōu)尼萬斯株式會社(FUJI UNIVANCE)
??趲熘晔綍?FUKOKU)
富塔巴工業(yè)株式會社(FUTABA)
原田工業(yè)株式會社(Harada)
平田技術株式會社(Hirata)
日立汽車產品公司(Hitachi Automotive)
日立金屬株式會社(Hitachi Metals)
株式會社日立制作所(Hitachi)
日立電線株式會社(HitachiCable)
市光工業(yè)株式會社(Ichikoh)
伊奇坦株式會社(Ichitan)
幾代株式會社(Ikuyo)
株式會社今仙電機制作所(Imasen)
伊諾艾克株式會社(Inoac)
巖田螺栓株式會社(Iwata)
泉工業(yè)株式會社(Izumi)
日本鍛工株式會社(Japan Forge)
日本電池株式會社(Japan Storage)
杰特科超技術株式會社(JATCO)
杰科株式會社(JECO)
自動車部品工業(yè)株式會社(JBK)
自動車電機工業(yè)株式會社(JDK)
江森汽車控制系統(tǒng)株式會社(Johnson)
河西工業(yè)株式會社(KASAI KOGYO)
日本萱場工業(yè)株式會社(Kayaba)
株式會社京濱制造所(Keihin)
菊池工業(yè)株式會社(Kikuchi)
桐生株式會社(Kiriu)
株式會社小糸制作所(KOITO)
小島沖壓工業(yè)株式會社(Kojima)
國產電機株式會社(Kokusan Denki)
光洋精工株式會社(KOYO SEIKO)
京都模鑄公司(Kyoto)
共和皮革紡織品株式會社(KYOWA)
松下電器產業(yè)株式會社(Matsushita)
明和工業(yè)株式會社(Meiwa)
麥塔拉特株式會社(Metalart)
三國株式會社(Mikuni)
三葉株式會社(Mitsuba)
三星傳動帶株式會社(Mitsuboshi)
村上開明堂株式會社(MURAKAMI)
武藏精密工業(yè)株式會社(Musashi)
那伯特斯科(Naesco)
日本火花塞株式會社(NGK)
日本彈簧株式會社(NHK Spring)
日輪公司(NICHIRIN)
托索克株式會社(NIDEC TOSOK)
尼??浦晔綍?Nifco)
日本普拉斯特株式會社(NIHON PLAST)
日本氣化器制作所(NIKKI)
尼爾斯株式會社(NILES)
日本線纜株式會社(NIPPON CABLE)
日本密封工業(yè)株式會社(NIPPON GASKET)
日本活塞環(huán)工業(yè)(株)(Nippon Piston Ring)
日本精機株式會社(NIPPON SEIKI)
日本板硝子株式會社(Nippon Sheet)
西川橡膠工業(yè)株式會社(Nishikawa)
日清紡織株式會社(Nisshinbo)
日信工業(yè)株式會社(NISSIN KOGYO)
尼坦閥門株式會社(NITTAN)
NOK株式會社
日本精工株式會社(NSK)
NTN株式會社
離合器株式會社(Ogura)
株式會社大井制作所(OHI Seisakusho)
奧力斯公司(Oiles)
奧特伊克斯株式會社(OTICS)
尾張精密零部件株式會社(OWARI)
太平洋工業(yè)株式會社(Pacific)
松下汽車系統(tǒng)公司(Panasonic Automotive)
派歐萊克斯株式會社(Piolax)
先鋒株式會社(Pioneer)
普萊斯工業(yè)株式會社(Press Kogyo)
理軒株式會社(Riken)
三櫻工業(yè)株式會社(Sanoh)
澤藤電機株式會社(Sawafuji)
新神戶電機株式會社(Shin-Kobe)
銀木工業(yè)株式會社(Shiroki)
昭和株式會社(SHOWA)
森特株式會社(SNT)
斯坦利電氣株式會社(Stanley)
住友電子工業(yè)株式會社(Sumitomo Electric )
住友橡膠工業(yè)株式會社(Sumitomo Rubber)
住友電裝株式會社(Sumitomo Wiring)
三科株式會社(Suncall)
泰克伊斯株式會社(Tachis)
大豐工業(yè)株式會社(Taiho)
高田株式會社(Takata)
日本東京鍛造株式會社(TDF)
泰科諾爾·艾特株式會社(Technol Eight)
帝國活塞環(huán)株式會社(Teiu)
泰托橡膠株式會社(Teito)
泰耐克斯株式會社(Tennex)
古河電氣工業(yè)株式會社(Furukawa)
力德株式會社(Lead)
橫濱橡膠株式會社(Yokohama)
櫪木富士產業(yè)株式會社(Tochigi)
東海理化株式會社(Tokai Rika)
東海橡膠工業(yè)株式會社(Tokai Rubber)
日本東機工株式會社(TOKICO)
東京部品工業(yè)株式會社(TBK)
東京散熱器株式會社(Tokyo Radiator)
東京燒結金屬株式會社(Tokyo SINTERED)
托普萊株式會社(Topre)
托普拉株式會社(Topura)
托陂工業(yè)株式會社(Topy)
東洋散熱器株式會社(Toyo Radiator)
東洋濾機制造株式會社(Toyo Roki)
東洋輪胎橡膠工業(yè)株式會社(Toyo Tire)
豐田紡織工業(yè)株式會社(Toyoda Boshoku)
豐田合成株式會社(Toyoda Gosei)
豐田工業(yè)株式會社(Toyoda Machine)
株式會社豐田自動織機(Toyota Iudustries)
優(yōu)尼沖壓株式會社(Unipres)
尤里歇杰科斯株式會社(Unisia Jecs)
臼井國際產業(yè)株式會社(U-SHIN)
臼井義美株式會社(Usui Kokusai)
八千代工業(yè)株式會社(Yachiyo)
安永株式會社(Yasunaga)
矢崎公司(Yazaki)
萬寶井株式會社(YOROZU)
湯淺株式會社(Yuasa)
尤塔卡技研株式會社(Yutaka Giken)
杰克賽爾法雷奧空調有限公司(Zexcel Valeo)
德國
艾泰克斯·曼內斯曼公司(Atecs Manne***ann)
巴斯夫公司(BA)
BBS 克拉夫特技術公司(BBS Kraftfahrzeug)
貝洱公司(Behr)
貝尼克-卡里克集團(Benecke-Kaliko)
本特勒有限公司(Benteler)
拜如股份公司(Beru)
博澤國際有限公司(Brose)
德國大陸集團(Continental)
德固薩公司(Degussa)
道依茨公司(Deutz)
布魯斯技術有限公司(Dichtungs)
戴納米特·諾貝爾公司(Dynamit Nobel)
愛德夏公司(Edscha)
愛爾鈴克鈴爾股份有限公司(ElringKlinger)
F.S.費拉爾公司(F.S. Fehrer)
富來極庫格菲舍爾公司(F Kugel fischer)
曼·胡默爾濾清器有限公司(Mann+Hummel)
費雷敦有限公司(Freudenberg)
格萊梅爾股份公司(Grammer)
海拉胡克雙合有限公司(Hella KG Hueck)
漢高集團(Henkel)
賀爾碧格控股公司(Hoerbiger)
霍富集團(Huf)
伊斯鈴有限公司(Isringhausen)
埃貝斯佩歇有限公司(Eberspacher)
約翰·博格集團公司(Johann Borgers)
凱邁克斯有限公司(KAMAX)
凱倍爾股份有限公司(Keiper)
凱科特公司(Kiekert)
克勞克耐爾·沃克公司(Klockner Werke)
諾爾·布萊姆斯股份公司(Knorr-Bremse)
科爾本施密特股份有限公司(Kolbenschmidt)
萊尼線束系統(tǒng)有限公司(Leoni)
科世達公司(Leopold Kostal)
德國路克公司(LUK)
***有限公司(Mahle)
曼內斯曼·薩克斯公司(Manne***ann Sachs)
奧斯拉姆有限公司(Osram)
福克斯公司(Otto Fuchs)
特卡塔佩特力股份公司(Takata Petri)
鳳凰股份公司(Phoenix)
歐萊卡羅有限公司(Recaro)
任克股份公司(Renk)
羅伯特博世公司(Robert Bosch)
魯特格斯股份公司(Rutgers)
薩克森鈴汽車技術股份公司(Sachsenring)
SAI汽車股份公司
席伯公司(Seeber)
西門子股份公司(Siemens)
西門子·威迪歐公司(Siemens VDO)
特米克微電子公司(Temic)
蒂森-克虜伯股份公司(ThyssenKrupp)
泰明頓摩擦材料控股公司(TMD)
瓦塔股份公司(Varta)
VAW 鋁制品股份公司(VAW)
維里塔斯股份公司(Veritas)
W.E.T.汽車系統(tǒng)股份公司
瓦爾特·阿爾夫邁爾公司(Walter Alfmeier)
偉巴斯特公司(Webasto)
威爾漢姆卡曼公司(Wilhelmkarmann)
澤納·斯塔克公司(Zeuna Starker)
埃孚齒輪集團(ZF)
韓國
阿波羅工業(yè)有限公司(Apollo)
中央公司(CENTRAL)
昌源化油器有限公司(Changwon)
大善電器有限公司(Daesune Electric)
大圓鋼業(yè)株式會社(Daewon Kangup)
韓國電裝公司(Denso PS)
東煥工業(yè)有限公司(Dong Hwan )
東日橡膠皮帶公司(Dongil)
東洋機電集團(Dongyang )
斗源精密集團(Doowon)
德洋工業(yè)公司(Duck Yang)
環(huán)球湯淺有限公司(Yuasa)
GPS公司
漢拿空調系統(tǒng)公司(Halla)
韓一有限公司(Hanil Ehwa)
喜盛·恩格爾哈德公司(Heesung)
HS R&A 公司
和信有限公司(HWA SHIN)
現代莫比斯公司(Hyundai Mobis)
日進汽車系統(tǒng)有限公司(ILJIN)
仁旨控制公司(INZI)
卡姆公司(Kam)
凱費科有限公司(Kefico)
韓國汽車系統(tǒng)公司(Korea Automotive)
韓國比拉爾公司(Korea Beral)
韓國德爾福汽車系統(tǒng)公司(Korea Delphi)
韓國電子終端有限公司(Korea Electric)
韓國法蘭公司(Korea Flange)
韓國機電公司(Electromechanics)
京昌工業(yè)有限公司(Kyung Chang)
京邦機械有限公司(Kyungbang)
京信工業(yè)有限公司(Kyungshin)
萬都公司(Mando)
平和工業(yè)公司(Pyung Hwa)
三利工業(yè)公司(Samlip)
三星空調有限公司(Samsung)
世鐘工業(yè)株式會社(Sejong)
瑞進工業(yè)有限公司(Seojin)
升宇高科技公司(Seong Woo)
申昌電子公司(Shin Chang)
SJM有限公司
韓國星宇株式會社(Sungwoo)
通海電器工業(yè)公司(Tong Hae)
優(yōu)尼克公司(Unick CO)
法雷奧平和有限公司(Valeo Pyeong HWA)
威迪歐漢拿(韓國)有限公司(VDO Halla)
威亞公司(WIA)
尹永有限公司(Yoon Young)
由星企業(yè)公司(Yoosung)
有進電子線路系統(tǒng)公司(Yujin)
洛蘭碳基產品有限公司(Carbone Lorraine)
圣戈班公司(Saint-Gobain)
佛吉亞集團公司(Faurecia)
哈金森公司(Hutchinson)
英那汽車系統(tǒng)公司(Inergy)
拉比納爾公司(Labinal)
米其林(Michelin)
蒙圖派特公司(Montupet)
派奇尼公司(Pechiney)
塑料制品公司(Plastic Omnium)
薩根公司(Sagem)
SNR公司(SNR Roulements)
薩默 阿里伯特公司(Sommer Allibert)
特安能工業(yè)集團(Trianon)
法雷奧公司(Valeo)
法勒萊克(集團)公司(Vallourec)
英國
艾爾費羅車身有限公司(Airflow)
汽車產品集團有限公司
艾文橡膠公司(Avon)
博斯特羅公司(Bostrom)
布里泰克斯國際公司(Britax)
康森曲克集團(Concentric)
第一工程技術公司(First Technology)
吉凱恩公司(GKN)
約翰遜·麥特西公司(Johnson Matthey)
錳銅控股公司(Manganese Bronze)
五月花有限公司(Mayflower)
麥基克里公司(McKechnie)
珀金斯發(fā)動機有限公司(Perkins)
皮爾金頓國際控股公司(Pilkington)
普雷賽克公司(Pressac)
雷納德公司(Renold)
史密斯集團公司(***iths Group)
TI汽車有限公司
湯姆金斯公司(Tomkins)
特蘭斯傳動技術公司(TransTec)
TT 電子公司
尤尼帕特集團公司 (UGC)
瓦根公司(Wagon)
瓦德爾涂層有限公司(Wardle)
瑞典
艾比埃集團(ABA Group)
SKF 公司
奧托立夫集團(Autoliv)
霍爾戴克斯公司(Haldex)
巴克力特公司(Konstruktions-Bakelit)
薩帕公司(Sapa)
特雷勒堡公司(Trelleborg)
意大利
布萊姆柏公司(Brembo)
FIAMM 公司
瑪涅蒂馬瑞利公司(Magneti Marelli)
倍耐力輪胎公司(Pirelli)
索格費公司(Sogefi)
泰克西公司(Teksid)
加拿大
ABC 集團
阿爾肯公司(Alcan)
巴拉德動力系統(tǒng)公司(Ballard)
戴克默國際公司(Decoma)
莉娜瑪公司(Linamar)
馬格納國際集團公司(Magna)
特斯瑪國際公司(Te***a)
文鵲集團公司(Ventra)
伍德布里奇集團(Woodbridge)
其他
阿爾法公司(ALFA)
戴斯克公司(DESC)
耐馬克公司(Nemak)
麥卡普拉斯特(Mecaplast)
喬治·費歇爾有限公司(Georg Fischer)
瑞特汽車管理公司(Rieter)
里特控股有限公司(Rieter)
賽阿-伯蓋斯電子控股公司(SAIA-Burgess)
凱米勒公司(Kemira)
PKC 集團
A/S勞倫茨公司(A/S Roulunds )
闊丹橡膠公司(Condan)
康斯堡汽車公司(Kong***erg)
諾斯克海爵公司(Norsk Hydro)
羅福斯公司(Raufoss)
博舍爾國際管理公司(Bosal)
格萊弗貝爾集團(Glerbel)
N.V.貝克特公司(N.V. Bekaert)
雷克銻賽爾公司(Recticel)
索威公司(Solvay)
多哥公司(Doga)
格魯珀 安東琳-伊魯薩公司(Grupo Antolin-Irau)
麥厄斯公司(Maier S.)
蒙得拉根公司(Mondragon)
扎尼尼汽車集團(Zanini)
依納爾法公司(Inalfa)
波利諾姆公司(Polynorm)
業(yè)務轉型暴露安波福自動駕駛的野心
世界減震器十大排行榜為:倍適登、KYB、德爾福、蒙諾、薩克斯、科尼、昭和、萬都、浙減、東機工。
1、倍適登:
倍適登成立于1954年,作為一家擁有65年歷史的老牌減震器企業(yè),倍適登一直以高品質和高性能聞名于世。同時倍適登也樂于將專業(yè)知識授權給選型的汽車公司,作為研討會、培訓中心、調諧專家和經銷商的合作伙伴,倍適登提供合適每個目標群體的培訓。
2、KYB:
日本KYB株式會社成立于1919年,截止至今已經成為一家名副其實的百年企業(yè)。KYB主要的核心產業(yè)是汽車、摩托車、飛機以及鐵路車輛的減震器研發(fā)及生產。并在全球21個國家有32家分公司,其中在亞洲、歐洲、美國等國家和地區(qū)擁有15個生產基地。
3、德爾福:
美國德爾福電氣公司成立于1890年,總部位于美國俄亥俄州沃倫,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線束系統(tǒng)制造廠商。德爾福公司原為通用汽車公司的零部件子公司,但是在1999年,德爾福與通用公司完成分離,成為一家獨立、且公開在紐約證券上市的公司。
4、蒙諾:
美國蒙諾成立于1916年,創(chuàng)立之初蒙諾主要從事汽車制造輪胎充氣泵,而后再發(fā)展為蒙諾汽車設備制造公司。蒙諾在減震器領域的成就不僅體現在了專業(yè)的技術和出眾的產品性能,同時在行業(yè)專業(yè)人員的緊密聯(lián)系與溝通方面也頗有成就。而正是這些專業(yè)人才幫助蒙諾不斷地改善產品,并將產品推向市場。
5、薩克斯:
薩克斯是德國埃孚旗下專門為乘用車提供減震器、離合器、雙質量飛輪以及離合器操作系統(tǒng)等汽車配件產品的品牌。而其母公司埃孚,作為汽車傳動與底盤技術以及主動和被動安全技術供應商,在汽車領域有著強勁的技術實力和話語權。
6、科尼:
科尼作為美國ITT集團旗下的全球大型減震器生產商之一,其一直以FSD自動調整軟硬技術享譽全球。而其母公司ITT集團,是一家全球化的航空、工業(yè)類產品設計、制造和方案解決提供商。
7、昭和:
日本昭和成立于1938年,是一家專門從事汽車減震器、汽車轉向器等車用零部件的研發(fā)、制造和銷售的公司。1994年,由日本株式會社昭和、廣州汽車集團零部件有限公司和日本兼松株式會社三方股東合資經營的中日合資制造企業(yè),廣州昭和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成立,并在廣州和武漢有兩個工廠。
8、萬都:
韓國萬都成立于1962年,是一家專業(yè)涉足于制動系統(tǒng)、轉向系統(tǒng)、懸掛系統(tǒng)和底盤模塊等方面的大型汽車零部件公司。同時萬都也是中國地區(qū)與汽車底盤相關的汽車零部件產品的主要供應商之一。
9、浙減:
南陽浙減汽車減振器有限公司成立于1951年,是一家以生產汽車減震器、汽車齒輪、高速列車減震器以及城市軌道減震器等產業(yè)為主的大型減震器企業(yè)。同時也兼并了客車和輕型車配件等產品的專業(yè)制造。
10、東機工:
一汽東機工減振器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由富奧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與株式會社日立制作所合資興辦的以生產轎車減振器為主的企業(yè)。
臺州德爾福汽車部件有限公司怎么樣?
2017年9月美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德爾福(Delphi),將其動力總成業(yè)務部獨立,成立單獨公司并起名為「德爾??萍脊尽?,專注于內燃機、軟件控制及電氣化;母公司則正式更名為「安波福(Aptiv)」,聚焦于智能網聯(lián)和自動駕駛業(yè)務。德爾福對此的解釋是,「兩個獨立的、且擁有良好的公司將擁有更大的靈活性去進行投資,從而謀求比今天更快的發(fā)展速度以及更豐厚的利潤回報。」
但其實從2018年兩家公司的營收差異(安波福:144億美元、德爾福科技:48.6億美元)就可以看出,此次拆分并不均等,安波福(Aptiv)才是公司未來的重點與希望,也是德爾福對于自動駕駛的一次All?in??梢?,面臨汽車產業(yè)鏈的重新洗牌,德爾福早已察覺并快速調轉了船頭。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今年年初德爾??萍紩敢獗徊└袢A納全資收購了。畢竟在傳統(tǒng)內燃機行業(yè)前景不被看好的時候,被收購也是一種理智的選擇,而且拆分后的安波福(Aptiv)已經是獨立實體運營,德爾??萍急皇召彶粫绊懙剿?/p>
「備注:下文中,德爾福指代在公司拆分前,安波福則指代在公司拆分后?!?/p>
德爾福的自動駕駛之路
作為美國曾經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在自動駕駛技術研發(fā)方面,安波福并不算后來者。從2007年的DARPA挑戰(zhàn)賽開始,德爾福的工程師們就開始了自動駕駛汽車軟件的開發(fā)。2015年1月,德爾福發(fā)布了基于其ADAS系統(tǒng)基礎的L4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并在城市道路進行演示。
2015年3月,德爾福完成了歷史上首次橫穿北美大陸東西海岸的自動駕駛測試,測試車輛橫跨全美?15?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qū),沿途經歷了各種實際駕駛條件的考驗,包括交通轉盤、施工區(qū)、橋梁、隧道、其它危險駕駛車輛的影響和不同的天氣等,行程近3400英里(5000公里),其中99%的路程都是在自動駕駛模式下完成。
此次測試能夠成功,一定程度上是得益于Ottomatika團隊的參與,所以在2015年8月,德爾福以3200萬美元的價格將Ottomatika收之麾下。Ottomatika?是卡內基梅隆大學探索如何商業(yè)化自動駕駛技術而成立的初創(chuàng)公司。2016年1月,德爾福又推出了車車通訊(V2V)、車與基礎設施通訊(V2I)、車與行人通訊(V2P)等「車聯(lián)一切」的車輛通訊解決方案,并將其集成到自動駕駛系統(tǒng)中,成為首個在自動駕駛平臺上集成V2X技術的公司。
2017年1月,德爾福與Mobileye共同演示了合作開發(fā)的「中央傳感定位與規(guī)劃系統(tǒng)」(CSLP),展示了在當時最復雜道路狀況下的自動駕駛(包括與其它車輛和行人共享路面的城市公路、沒有衛(wèi)星信號的隧道、上下匝道及高速公路)。同年10年,安波福宣布斥資4.5億美元收購自動駕駛創(chuàng)業(yè)公司NuTonomy。而NuTonomy是全球第一家向公眾開放測試的無人駕駛汽車公司。
2018年5月,安波福與美國第二大網約車服務商Lyft合作,在投放30輛面向公眾的自動駕駛網約車服務,繼波士頓、新加坡、匹茲堡之后,成為安波福主要的自動駕駛商業(yè)化開發(fā)城市。根據Lyft官方公布的消息,截至今年2月份,該項目已經完成了10萬次自動駕駛出行,98%的乘客在5星評級中給出了滿分評價。
可以看出,其實從2015年開始,德爾福就已經在大幅調整公司的戰(zhàn)略布局了。
收購、投資、合作、開放
為了進一步壯大自身自動駕駛的實力,安波福一直沒有停止收購與投資。在自動駕駛領域,德爾福收購了自動駕駛軟件開發(fā)商Ottomatika、數據服務商Control-Tec?和Movimento公司以及自動駕駛軟件解決方案NuTonomy公司,與高頻連接技術公司羅森伯格(Rosenberger)、信號處理技術公司Valens、車輛數據公司Otonomo、黑莓QNX等達成合作。在激光雷達方面,安波福并沒有直接進行收購,而是戰(zhàn)略投資了Quanergy、Innoviz、LeddarTech,這三家公司雖都是進行固態(tài)激光雷達的開發(fā),但在最終產品定位上有所不同。
中國作為未來自動駕駛汽車最大的市場之一,在2019年上海車展期間,安波福宣布將其?L4?自動駕駛技術的開發(fā)以及應用正式落地中國,同時在上海建立自動駕駛技術中心。而早在10年前,安波福就已在國內建立了ADAS團隊,目前已有數百人,其中大部分是算法和軟件工程師,這些年來積累的大量經驗和針對國內路況的測試數據,對未來本土的自動駕駛技術發(fā)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去年9月23日,安波福宣布與現代集團牽手,成立了自動駕駛合資公司。聯(lián)合聲明中寫道,現代汽車集團和安波福將各自持有合資公司50%的股份,并且合資公司的估值將達到40億美元。聲明稱,安波福不會向合資企業(yè)出資現金,但將貢獻其自動駕駛汽車技術、知識產權以及大約700名「致力于開發(fā)可擴展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員工?,F代汽車集團宣布,旗下子公司現代汽車、起亞汽車和現代摩比斯將共同出資16億美元現金和價值4億美元的車輛工程服務、研發(fā)和知識產權。
合資公司的總部設在波士頓,由安波福自動駕駛移動出行業(yè)務總裁Karl?Iagnemma領導,同時在美國和亞洲設立技術中心。顯然,零部件企業(yè)與車企攜手成立合資公司推進自動駕駛,不失為實現自動駕駛量產落地的有效捷徑之一。
但安波福也知道,要加速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單單依靠一家企業(yè)是很難實現的,所以除了主動出擊,在2019年3月,安波福宣布,將全面開放其自動駕駛汽車開源數據集nuScenes。在此之前,行業(yè)內只有部分數據開源以供研究之用。據安波福稱,nuScenes分為1000個“場景”,其數據集中來自波士頓和新加坡的自動駕駛測試車隊,囊括了城市環(huán)境中一些最為復雜的駕駛場景。nuScenes數據集包括140萬張圖像、39萬個激光雷達掃描和140萬個人工標注的3D物體邊界框。
電動汽車架構
在今年的CES上,安波福正式推出其智能汽車架構設計(SVATM),力圖打破目前傳統(tǒng)汽車架構的瓶頸,為下一代智能汽車提供可升級的架構空間。該架構不僅有助于打造功能豐富、高度自動化的汽車,可幫助車輛達到最嚴格的功能安全和網絡安全標準,其可持續(xù)擴展的開放平臺,也可降低車主的總擁有成本。
「汽車制造商需要一種全新的車輛架構,才能解鎖軟件創(chuàng)新,并真正實現在CES上展示的各種創(chuàng)新概念?!拱膊ǜ?偛眉媸紫瘓?zhí)行官Kevin?Clark(凱文?克拉克)表示。「作為一家在汽車大腦和神經系統(tǒng)領域擁有獨特地位的完整系統(tǒng)解決方案提供商,我們知道智能汽車架構是實現未來移動出行的正確途徑?!?/p>
安波福表示,電氣化、安全自動化、互聯(lián)性這些汽車行業(yè)的大趨勢正為汽車架構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新的車載功能不斷增加,目前的汽車架構已經不堪負荷,超越了臨界點。安波福的基本觀點是在當前汽車四化的大趨勢下,汽車制造本身應摒棄始于上世紀90年代末期的基礎電氣架構,開始用新一代智能汽車設計與架構方式。
現實情況也確實是如此。燃油車平臺與電動車平臺由于設計側重點的不同,在兼容上存在困難,存在很大差異。所以,多數車企認為,「油改電」和兼容化只是一個過渡方案,最終還是要開發(fā)出真正符合電動汽車架構邏輯的「新平臺」。而安波福的智能汽車架構設計可以很好的彌補這一空缺。
目前,安波福業(yè)內領先的高級主動安全技術已被全球20家汽車制造商用。安波福還在美國和亞洲運營著L4級自動駕駛車隊。與傳統(tǒng)零部件公司相比,安波福特點鮮明,在自動駕駛領域已取得了一定成績。在2019年3月14日,美國市場研究機構Nigant?Research發(fā)布的最新版本自動駕駛競爭力排行榜中,安波福排名第四,緊跟谷歌Waymo、通用Cruise、福特Argo?AI三巨頭之后,可見,安波福的未來實力并不會比曾經的德爾福差。
圖?|?來源于網絡
本文來源于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幕后巨頭再整合!博格華納229億元全資收購德爾福為哪般?
簡介:臺州德爾福汽車部件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新興的汽車部件主力生產公司。自2007年起,公司就在美國德爾福及浙江大學等國際、國內知名汽車發(fā)動機專家的技術支持下,專業(yè)研發(fā)、生產和制造汽車發(fā)動機可變氣門正時技術(vvt,cvvt、vvl)關鍵零部件及汽車電控系統(tǒng)的研發(fā)與制造。該產品使發(fā)動機在不同轉速下有不同的氣門重疊角或氣門升程、調整,進而使得發(fā)動機在高低轉速中得到充分燃燒,才能達到***狀態(tài),達到省油的目的。產品具有提升發(fā)動機的最大功率、降低油耗、降低排放的特點。
公司目前有員工210人,主要為國內主機廠吉利、華晨、力帆、北汽銀翔、東安、廣汽,以及國外的美國道爾曼公司提供配套。此外,公司現在也都是積極與東風、長安、東安等品牌實現合作關系,我們的目標是3年內進入國內一線整車企業(yè),如一汽、通用、上汽等。
我公司在短短的三年中都是取得了不菲的業(yè)績,2012年公司實現產值4058萬元,銷售收入、利潤、稅收等各項指標同比增長50%以上;2013年產值達6000多萬元;預計2014年產值上億,可實現利稅1500萬元以上。目前公司已獲得多項專利;公司已經成功申報省級技術改造、國家二級安全生產標準化、市級高新技術企業(yè)認證、市級研究開發(fā)中心認證、市級技術創(chuàng)新重點項目和技術中心創(chuàng)新能力建設項目、環(huán)評、市級工業(yè)類重點項目等一系列資質。更是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及標準化作業(yè)流程,并取得了ts16949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1環(huán)境管理和ohsas18001職業(yè)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證書。
2015年公司目標產量為75萬套,預計在2014年基礎上再增長50%左右,產值目標1.5億元;加大各方的投入,2015年再投入實驗、檢測、生產設施設備約4000萬左右。屆時公司總產量將達到120萬臺套,并力爭在2018年內上市。公司將繼續(xù)秉承誠實守信、開拓創(chuàng)新、不斷進取的精神,與社會各界人士攜手并進,共創(chuàng)輝煌。
法定代表人:林麗靜
成立日期:2009-08-25
注冊資本:2000萬元人民幣
所屬地區(qū):浙江省
統(tǒng)一社會信用代碼:913310046936314109
經營狀態(tài):存續(xù)
所屬行業(yè):制造業(yè)
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英文名:Taizhou De'erfu Automotive Parts Co.,Ltd.
人員規(guī)模: 100-499人
企業(yè)地址:臺州市路橋區(qū)峰江街道上陶村、葛家村
經營范圍:車用電器、汽車電子控制器系統(tǒng)、汽車零部件、傳感器、電子油門(涉及前置的賃許可證經營)制造、銷售;汽車部件及機械開發(fā)、設計;從事貨物、技術進出口業(yè)務。
美國德爾福公司的在中國
文|?騰馬丁博士
車圖騰出品,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
“新四化”大潮到來,零部件巨頭整合開始加速。
日前,博格華納宣布以3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28.9億元)的價格全資收購德爾福科技。這是2020農歷新年首樁零部件企業(yè)交易案。
本次收購將以全股票交易的形式進行。德爾??萍脊蓶|手頭的股票將以1:0.4534的比例兌換成博格華納的股票(相當于每股17.39美元)。若將股份換算成現金,德爾福科技的企業(yè)價值為33億美元。
交易預計2020年下半年完成。屆時,原博格華納股東將占合并后集團股權的84%,而德爾福科技現有股東將擁有約16%的股份。
▌德爾福:從此消失?
百余年來汽車零部件業(yè)內,尤其是燃油噴射技術方面,德爾??胺Q大名鼎鼎,親身參與和塑造了汽車領域各個階段的重大變革。
從歷史發(fā)展脈絡來看,德爾福出身名門,系原通用汽車的零部件部門。1999年,德爾福與通用汽車分離后獨立上市。2004年,德爾福以28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990億元)營收超越德國博世,稱霸汽車零部件行業(yè)。
2004年巔峰過后,受需求萎縮及金融危機影響,德爾福盈利能力急速下降,2008年將內飾和門鎖公司恩坦華(inteva)出售給美國Renco,2009年將底盤和懸架業(yè)務出售給京西重工,同時將排氣控制系統(tǒng)出售給克康。2015年,德爾福將旗下熱交換系統(tǒng)出售給***。這一階段,德爾福不斷剝離傳統(tǒng)零部件業(yè)務,但始終保持其在核心領域的競爭力,確保在汽車行業(yè)的領先地位。
2017年,德爾福拆分為德爾??萍己桶膊ǜ#ˋptiv)兩家公司,其中,德爾??萍祭^續(xù)專注于汽車動力總成業(yè)務,提供內燃機、混合動力和電動汽車動力相關解決方案;安波福則致力于安全系統(tǒng)及自動駕駛車載軟件等新興技術,業(yè)務重點為車輛的“大腦”和“神經系統(tǒng)”。
2018年,安波福和德爾??萍嫉臓I收分別為144億美元和48.6億美元。由此看出,安波福才是公司的未來,而德爾??萍几袷潜粍冸x的部分。
本次博格華納全資收購德爾??萍?,與獨立運營的安波福無關。
因此,真正的“德爾?!辈粫?,只是以安波福的名字繼續(xù)存在并參與全球競爭。
▌博格華納:挺進全球20強
博格華納是動力系統(tǒng)巨頭,以內燃機、變速箱聞名,主要產品還包括渦輪增壓器、尾氣后處理系統(tǒng)及恒溫器、離合器等,比如大眾DSG技術、保時捷PDK技術就來自博格華納。
盡管博格華納預測,到2023年,其三大主營板塊:內燃機、混合動力和電驅動在輕型車市場上的營收占別為64%、30%和6%。但根據其歷史動作,博格華納一直都在向電動化發(fā)力。
與德爾福不停的剝離相反,博格華納的方式是大規(guī)模收購,并且向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動汽車生產配件來擴展自身的產品組合。
2015年收購雷米(Remy)公司,獲得先進的電機技術;2017年收購功率電子企業(yè)英國Sevcon公司,加強電子研發(fā)實力;2019年成立Cascadia?Motion公司,開拓商用車電驅動業(yè)務;2019年5月,與ROMEO成立合資公司,研發(fā)動力電池包和電池管理系統(tǒng)。
這筆與德爾??萍?28.9億元規(guī)模的交易,為博格華納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收購,超過了2015年以9.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5.9億元)收購雷米的價格。
并購完成后,博格華納在汽車零部件業(yè)的地位將再上高峰。
如果以2019年6月《美國汽車新聞》(Automotive?News)發(fā)布的2019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榜為參考,博格華納與德爾??萍?018年營收分別為105.3億美元和38.63億美元,分別位列百強榜第22位和第62位,合并后,博格華納將挺進20強。
從技術協(xié)同性來看,博格華納一直堅持內燃機、混合動力和電驅動三大產品群同時發(fā)力,并逐步通過收購和研發(fā)來實現向電氣化的轉型;而德爾??萍荚诎l(fā)動機燃油噴射系統(tǒng)、碳罐、電控ECU和變速器控制器領域技術領先,與博格華納的渦輪增壓器、廢氣再循環(huán)閥、發(fā)動機正時系統(tǒng)、變速器、熱管理等實現充分互補。
正如博格華納首席執(zhí)行官弗雷德里克·利薩爾德(Frederic?Lissalde)表示:“技術是這筆交易的推動力?!?/p>
▌轉型之捷徑:零部件企業(yè)掀起并購潮
“新四化”浪潮下,轉型的除了主機廠,還有全球主流零部件公司。為了不掉隊,零部件巨頭紛紛加大研發(fā)投入、與車企達成戰(zhàn)略合作,而為攤銷成本、分擔風險,并構成了零部件巨頭們轉型的捷徑。
近年來,從佛吉亞收購日本歌樂,到埃孚收購威伯科,再到日立與本田合并零部件業(yè)務等,都說明零部件企業(yè)的大規(guī)模并購、合作還遠沒有結束。
在電動化領域,據市場調查機構HIS預測,今年全球新能源(混合動力、插電式、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的新車數量為5萬輛,預計到2025年將激增近3.5倍,達到2000萬輛,市場前景巨大。
這其中,電動系統(tǒng)的核心技術——電池、電機、電控技術成為眾多傳統(tǒng)零部件巨頭轉型的重要發(fā)力點。博格華納并購案成為最鮮明的例子。
分析人士認為,在新興市場以及新市場的營收潛力驅動下,未來電動車零部件市場的爭奪會進一步加劇,并將不亞于車企之間的競爭。
本文來源于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邁銳寶XLIOI人機模塊是德爾福的嗎
上海德爾福汽車空調系統(tǒng)有限公司--由上海汽車空調廠與美國德爾福汽車系統(tǒng)公司合資組建的國內最大的汽車空調系統(tǒng)開發(fā)制造商。合資公司于1998年初建立,上海汽車空調廠和德爾福汽車空調系統(tǒng)公司均為以品質而著稱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公司員工920人,具備年產50萬套汽車空調系統(tǒng)的生產能力。公司目前的主要OEM客戶是上海大眾、上海通用、一汽大眾、北京吉普、神龍富康、重慶五十鈴、長安鈴木、昌河鈴木、沈陽金客等。主要產品有HVAC系統(tǒng),管片式、管帶式和平行流試冷凝器,層疊式蒸發(fā)器、暖風和其他熱交換零件。公司擁有一批有技術和經驗的工程師,并得到德爾福在質量、產品和生產制造方面的支持。 公司的研究開發(fā)中心是本行業(yè)唯一經國家認證的的國家級技術中心,有全天候環(huán)境模擬試驗、CAD工作站、激光掃描、內部腐蝕等設備。公司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國際第三方認證、美國QS9000質量體系國際第三方認證和德國VDA6.1質量體系認證。公司將緊隨中國汽車工業(yè)的發(fā)展,積極開拓、不斷進取,為用戶開發(fā)制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新一代汽車空調系統(tǒng)產品。
德爾福電子(蘇州)有限公司--生產出第一臺車載收音機的德爾福公司自1993年開始進入中國,并以平均每年30%的增長速度快速發(fā)展,蘇州新工廠的投產是德爾福全球增長戰(zhàn)略的又一個里程碑。專程從美國總部趕來參加開工儀式的德爾福全球副總裁杰夫瑞歐文斯指出,將來10年汽車行業(yè)有50%的產出在亞太市場,而有1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中國,正是為了緊跟中國汽車市場快速增長的步伐,德爾福不斷擴展在中國的生產能力。德爾福蘇州新工廠占地1.86公頃,生產音響、動力總成及安全系統(tǒng)等多種汽車電子設備,生產能力涵蓋整個產品的生產過程,涉及電路板組裝、包裝和測試等。據悉,目前德爾福在中國已建立了15家企業(yè),投資總額超過5億美元。
德爾福派克長春分公司--世界汽車零部件巨頭德爾福集團旗下的德爾福派克電氣系統(tǒng)分部舉行了其長春分公司新廠遷址揭牌儀式,并宣布其在長春乃至東北地區(qū)拓展生產規(guī)模。新廠主要產品是為汽車制造商生產汽車的線束系統(tǒng)和線束模塊。德爾福派克長春分公司新廠的產能將擴大一倍,成為德爾福派克在中國北方最大的生產基地。德爾福派克亞太地區(qū)總裁艾博彬表示:“為客戶提供全面的本地化服務是我們一直致力的目標,長春分公司遷入新廠正是這一戰(zhàn)略的具體體現。同時也體現了我們對長春汽車業(yè)發(fā)展的信心?!?/p>
德爾福派克電氣系統(tǒng)有限公司煙臺分公司--2006年4月6日上午,總投資3500萬美元的德爾福派克電器系統(tǒng)有限公司煙臺分公司在煙臺福山高新技術產業(yè)區(qū)正式投入運營。這是德爾福派克在山東建立的首個制造基地。世界500強企業(yè)德爾福派克電器公司成立于1890年,總部設在美國俄亥俄州沃倫,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線束系統(tǒng)制造廠商。該公司中國子公司目前主要為中國內地上海通用東岳、上海大眾、一汽大眾、東風日產、福特等整車制造商供貨。為縮短供應鏈,更好服務于已經在煙臺落戶的上海通用東岳汽車公司,德爾福派克投資3500萬美元在煙臺成立分公司。
德爾福電噴系統(tǒng)與博世電噴系統(tǒng)的優(yōu)點各是什么?
邁銳寶XLIOI人機模塊不是德爾福的。德爾福是全球領先的汽車與汽車電子零部件及系統(tǒng)技術供應商,其產品系列包括動力、推進、熱交換、內飾、電氣、電子及安全系統(tǒng)等,這些產品幾乎涵蓋了現代汽車零部件工業(yè)的主要領域,為客戶提供全面的產品與系統(tǒng)解決方案,德爾福公司原為通用汽車公司的零部件子公司。
人機模塊的作用
人機模塊是信息化技術發(fā)展的產物,該系統(tǒng)實現了人與車之間的對話功能,車主可通過該系統(tǒng),輕松把握車輛狀態(tài)、路況信息、定速巡航設置、藍牙免提設置、空調及音響的設置,英朗人機交互系統(tǒng)是信息化技術發(fā)展的產物,該系統(tǒng)實現了人與車之間的對話功能。
1、德爾福是世界第三大,美國第一大的汽車零部件制造商,最主要的客戶是通用汽車等美國企業(yè)。企業(yè)文化是美國的形式。
2、博世是世界第一大,歐洲第一大的汽車零部件制造商,最主要的客戶是大眾汽車等歐洲(特別是德國)企業(yè)。是典型的歐洲企業(yè)。
汽車電噴系統(tǒng):
汽車電噴系統(tǒng)(auto electronic fuel injection system )車用電噴系統(tǒng)分為汽油電噴和柴油電噴系統(tǒng),汽油電噴技術有較高的普及率,主要汽車企業(yè)均掌握了該技術。而柴油電噴技術卻被美國德爾福、德國博世和日本電裝等幾家企業(yè)所壟斷,自然我國車用柴油電噴系統(tǒng)也都是被國外品牌霸占。
我國汽車電子零部件產業(yè)如今正處于起步階段,本土企業(yè)絕大部分規(guī)模小,基礎薄弱,缺乏技術積累,缺少核心技術,技術標準也相對落后,產品缺乏競爭力。而國外巨頭均已進入中國并全面布局,幾乎壟斷了核心技術領域,這對中國汽車產業(yè)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中國汽車市場主要仍由全球主力汽車電子廠商所掌控,多家廠商分踞市場,競爭激烈,國際汽車電子零配件廠商有博世、德爾福、偉世通、德國大陸、現代莫比斯、電裝、西門子VDO、法雷奧,而國內企業(yè)只有深圳航盛進入十強。如今前十家廠商占據了中國汽車電子70.5%的市場份額,我國本土汽車電子零配件廠商又很難進入外資及合資汽車企業(yè)配套體系。
標簽: #德爾福